上海举行推进儿科建设发布会米乐m6
栏目:行业资讯 发布时间:2023-04-12
 米乐m63月29日上海举行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海市卫生计生委主任邬惊雷介绍上海市优化城乡医疗卫生资源布局,加强儿童健康服务能力建设有关工作情况。上海市妇幼保健中心主任朱丽萍出席发布会,共同回答记者提问。  近年来,市卫生计生委以市民需求为导向,积极克服全面两孩带来的生育需求释放、出生人口增加、高龄孕产妇妊娠结局风险上升等压力和挑战,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儿童医疗卫生服务改革与发

  米乐m63月29日上海举行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海市卫生计生委主任邬惊雷介绍上海市优化城乡医疗卫生资源布局,加强儿童健康服务能力建设有关工作情况。上海市妇幼保健中心主任朱丽萍出席发布会,共同回答记者提问。

上海举行推进儿科建设发布会米乐m6(图1)

  近年来,市卫生计生委以市民需求为导向,积极克服全面两孩带来的生育需求释放、出生人口增加、高龄孕产妇妊娠结局风险上升等压力和挑战,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儿童医疗卫生服务改革与发展的要求,积极回应社会关切,努力提升儿童健康服务质量和水平。编制出台国内首部省级儿童健康服务能力专项规划,新增近1000张儿科床位,构建东南西北中五大区域儿科联合团队,推进国家儿童医学中心落户上海,新增儿童健康服务事业编制近2000名。2016年9月,市委书记韩正调研上海市儿科服务能力建设情况并对取得的阶段性成效给予充分肯定。

  (一)构建较为完善的儿科服务体系。结合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综合试点,统筹规划儿科医疗资源布局,形成了包括儿童专科医院、综合医院儿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妇幼保健机构在内的覆盖城乡的儿童健康服务体系。目前全市提供儿科诊疗服务的医疗机构共有179家,其中16家市级综合医院提供儿科诊疗服务;52家区级综合医院均提供儿科诊疗服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普遍开展儿童保健和预防接种服务,部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儿科常见病治疗、康复服务。设置儿科床位的医疗机构有68家,提供儿科门诊服务的医疗机构有141家,提供急诊服务的有76家,总床位数4000张,儿科执业(助理)医师3200余人。全市建立了6家危重新生儿会诊抢救中心,与16个区实行分片对接,形成“覆盖全市、及时响应、有效救治”的安全保障网络,2016年上海地区婴儿死亡率3.76,连续十多年保持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水平。

  (二)出台国内首部省级儿童健康服务能力专项规划。市卫生计生委把加强儿童健康服务能力列为2016年“补短板”课题,会同相关部门编制《上海市儿童健康服务能力建设专项规划(2016-2020年)》,并经市深改领导小组审议通过。规划明确了“十三五”期间的目标任务和30个主要项目,如突出补短板、增加资源配置的“50个标准化示范儿科门急诊建设项目”,保障儿童健康基本权利的“儿童健康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打造儿科医学和人才高地的“国家儿童医学中心筹建项目”等,每个项目都体现了政府对儿童健康的高度关切。

  (三)儿童健康服务资源配置不断加强。新建市妇幼保健中心、儿童医院普陀院区和第一妇婴保健院浦东院区,新增第一妇婴保健院、妇产科医院、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300张床位。米乐m6扩大市级综合医院儿科规模,新增新华医院、同济医院儿科床位345张;郊区“5+3项目”中,新华崇明分院等7家医疗机构儿科床位数达191张。发挥社会办医作用,建设各类儿科医疗机构18家。“十二五”增加579张儿科床位,2016年又新增400张儿科床位。

  (四)儿科医疗运行模式不断创新。在市儿童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积极探索的基础上,依托三级儿童专科医院和儿科优势医院,构建东南西北中五大区域儿科联合团队,促进优质资源纵向延伸,提高儿科服务同质化水平。如儿科医院17家综合性医院和6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签约;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儿童医学中心联合54家成员单位推行常见病分流下沉。据统计,上海市5家儿童专科医院和儿科优势医院全年门急诊量增幅由2015年的7.3%下降到2016年的1.0%,全年出院人次数增幅由2015年的9.4%上升到2016年的11.3%,儿科就诊下沉和专科优势集聚的效应初显。

  同时进一步加强健康教育和宣传引导,改善医疗服务,优化服务流程,制定季节性高峰应对方案,推行预约服务,平均就诊等候时间明显缩短。如市儿童医院推行智能就医服务系统,患者平均缩短1.34小时的就诊时间。

  (五)学科和人才队伍建设迈上新台阶。推进小儿外科、小儿心血管等临床医学中心建设,加强儿科学、发育行为儿科学与儿童保健学等重点学科发展,启动儿童重要疾病联合攻关,推广适宜技术项目。全市儿科领军人才8人,儿科类国家临床重点专科13个,小儿外科、小儿心血管等学科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国家儿童医学中心落户上海。加大儿科医学人才培养力度,2012年交大医学院恢复临床医学(儿科方向)招生,2016年复旦大学新开设临床医学(儿科方向),在校生共236人。儿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专科医师规培已分别招录923人和322人。通过“儿科强基层”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和全科医生儿科能力专项培训,不断提升社区全科医生儿科服务能力。

  (六)儿童健康服务保障力度加大。各级财政加大对儿童健康服务的投入,“十二五”期间上海市建设财力对市级儿科医院建设项目的投入比例从“十一五”时期的60%提高到“十二五”时期的80%;国家财政和上海市财政共同投入资金,支持儿科专科和危重会诊抢救中心建设;2017年市级财政又拨付专项资金用于儿童健康服务能力建设。充实加强儿科医疗服务力量,“十二五”期间市、区两级新增儿童健康服务事业编制近2000名。探索儿科医疗服务价格形成机制和向儿科倾斜的内部绩效考核与薪酬分配制度。形成以居民保险为主体,中小学生、婴幼儿住院互助基金为补充的儿童医疗保险制度,保障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

  上海儿童健康服务能力虽然取得一定进展,但与不断增长的人口规模和市民不断增长的健康服务需求相比,仍存在差距,我们将继续以需求和问题为导向,贯彻韩正书记在全市卫生与健康大会上的要求,全面落实儿童健康服务能力建设专项规划,治未病、抓医改、补短板,让儿童享有便捷、均等、优质、连续的健康服务,儿童健康继续保持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水平。下一步,结合贯彻落实《“健康上海2030”规划纲要》,我们将采取六个方面的措施,进一步提升儿童健康服务能力。

  (一)挖潜扩能,继续扩大儿科服务供给。三级综合医院和承担区域医疗中心任务的二级综合医院按标准设立或恢复设立儿科床位,床位数原则上为医院核定床位的5%,最低不少于30张。2017年实现全市新增儿科床位400张(“十三五”期间将新增1900张)。2017年底前,上海市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全部恢复儿科门诊服务,三级综合医院和承担区域医疗中心任务的二级综合医院提供儿科门急诊服务。引导和鼓励有资质的社会医疗机构提供儿科诊疗服务。

  (二)机制突破,深入推进儿科联合团队有效运行。结合医改综合试点,加快完善儿科联合团队内部管理、双向转诊、培训、人才柔性流动、信息化等制度建设,发挥优质儿科医疗资源的辐射作用,积极开展儿科区域同质化分级诊疗服务,将儿童常见病诊治逐步下沉到基层医院,提高区域儿科服务能力与水平。将儿童健康管理纳入家庭医生团队服务内容,提高家庭医生为儿童健康服务的签约服务率。

  (三)加快学科和队伍建设,推进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建设。针对当前儿科医生数量不足等情况,制定“十三五”期间每年的人才培养计划;根据需求开展相关临床医师转岗培训;继续开展全科医生儿科专业技能培训。2017年全市新增儿科类领军人才1-2名,学科带头人2-3名。全力推进以儿科医院和儿童医学中心为主体的国家儿童医学中心(上海)建设,加大儿科临床转化研究和高新技术、适宜技术的开发推广力度,使上海市优质儿科医疗资源在儿童重大疾病、疑难复杂疾病和急危重症诊疗及康复服务、儿科骨干人才培养上发挥引领和辐射作用,巩固、提升在全国的领先水平。

  (四)持续改善儿童就医体验,有效应对季节性高峰医疗需求。改善儿科门急诊环境,2017年启动20个综合医院标准化示范儿科门急诊项目建设(“十三五”共建设50个),优化儿科门急诊服务流程,为区域内儿童提供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的同质化服务。积极开设儿科延时门诊和夜门诊,减少排队等候时间;运用“互联网+”手段,提供就诊信息查询和预约服务,引导市民就近、错峰、有序就医。在学生假期和季节性疾病高发期,合理调配儿科医务人员力量,实施儿科分时段预约,做好门诊和急诊的有效衔接,应对高峰期医疗需求,确保平稳有序的医疗秩序。

  (五)技术创新,不断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发挥市妇幼保健中心在全市妇女儿童健康服务与管理的平台作用,加快出生缺陷诊断技术研究,开展遗传咨询服务,为打造国内人类遗传领域的制高点奠定基础,通过医疗科技创新实现产业化。推广落实唐氏综合征筛查和新生儿先心病筛查,把市政府第三轮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成果转化为惠民服务项目,不断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六)深化人事薪酬制度改革,完善投入保障机制。贯彻落实“允许医疗卫生机构突破现行事业单位工资调控水平,允许医疗服务收入扣除成本并按规定提取各项基金后主要用于人员奖励”精神,推进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改革方案在绩效工资总量核定中向妇产科和儿童专科医院倾斜;在综合医院内部收入分配中向产儿科倾斜,确保公立医疗机构儿科医务人员薪酬水平达到同级别机构同类人员的平均水平或以上。加大投入力度,细化完善医院差别化补偿政策,对产儿科实行投入倾斜政策。

  现在每个儿童享受到的儿科医生的数量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未来在实质性提升儿科医生数量方面有没有一些举措?对于儿科方面的民资办医是什么态度?有鼓励的政策和举措吗?

  针对儿科医生的培养,我们在交大医学院恢复、复旦大学新设了临床医学(儿科方向)的招生,在规培方面也增加儿科招生数量。在教育上,还增加了儿科研究生的培养,从本科培养、研究生培养、毕业后培养方面,增加儿科培养的数量。

  另外,全科医生儿科服务能力的提升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分级诊疗或者儿科常见病,比如说气管炎、一般的咳嗽、一般的腹泻或者说一般的过敏性疾病,希望在社区逐步扩大服务提供。一方面,对社区全科医生加强儿科服务能力的培养,提高他们的诊断和治疗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医联体,如儿童医学中心、儿科医院深入到浦东的社区、闵行的所有社区,同质化培养和资源调配,以及通过远程的咨询、会诊等,增加基层的儿科服务能力。从目前来看,这些举措起到了一定的效果,儿童专科医院2016年的门诊量没有随着出生人口的增加而持续增加。我想,可能我们的举措已经在慢慢地发挥作用。

  上海一直在鼓励民资办医,如和睦家、美华,还有艾儿贝佳等。在床位的增量方面,也给民营医疗机构提供一定的空间,尤其是儿科,我们予以鼓励和支持。

  请问邬主任刚刚提到的全市儿童数量与儿科医生的数量比例,究竟是多少呢?现在的儿科医生缺口多少?对于每年儿科培养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是多少?怎么从招生阶段就吸引他们来读儿科?还有现在人事薪酬制度改革进展怎么样?大概在什么时候完成薪酬改革?

  招生方面,目前在校有200多人。我刚刚特别介绍了上海注册儿科医师有3200人左右,每千儿童(0-14岁)儿科执业(助理)医师数是1.45人,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住院师规范化培训以来,儿科医师培养总共有900多名。从缺口来说,从上海要提升整体服务质量来说,到2020年,每千儿童(0-14岁)儿科执业(助理)医师数是1.55人,这个标准和全国相比已经高得比较多了。我们还有一个重要的策略,就是全科医生能提供儿科服务。在基层服务当中如何强化和利用好全科医生的资源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儿童来说,常规的健康保健、免疫接种都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这一块如果基层强的话,服务能力和人力会大大提升。

  薪酬改革方面,四部委已经要求国家医改试点城市今年都要启动薪酬改革。我们正在和有关部门进行测算比较,今年会推出上海公立医院薪酬改革的措施和方案。

  有一个问题问一下邬主任,我们知道儿童用药一直有品种少和剂型单一的问题,请问下一步如何加强儿童用药的供应保障呢?

  从儿科用药来说,有些家长也知道,一个剂型不够好,有些药品糖浆口味不好等,研发和生产确实还有很多不足。一方面,我们已经增加了儿科用药的监测点,哪些儿科用药有特别需求的,我们采取直接挂网采购,让需求可以直接释放。第二,在新版基本药物品种目录中充实了儿童专用药品、剂型和规格。第三,积极鼓励企业增加儿童剂型的研究和转化生产。如何和药企进一步合作,研发生产更适合儿童用药的产品,也是我们未来很重要的任务。

  我有两个问题,一个是现在上海儿科看病难是一个常见问题,为了缓解这个问题,现在已经建立了五大儿童医疗联合体,请您具体介绍一下目前的运行情况如何?目前是否已经缓解了儿童看病难的问题呢?

  五大医疗联合体,主要是以专科和有儿科特色的综合医院,这些医院现在给予不同的分区,像东部主要是儿童医学中心,主要是浦东地区、奉贤这一块。像复旦大学儿科医院主要是西面,像徐汇、闵行、青浦、松江、金山,瑞金主要是黄浦,新华主要是宝山、虹口、杨浦、崇明。希望有些医院特别是综合医院恢复儿科门诊,甚至恢复儿科床位,目前正在逐步推进过程当中。

  通过深入到社区的服务也缓解了一部分,比如说儿科医院在闵行除了和社区服务中心常见病的联合以外,在三、四个社区服务中心建立了儿童的康复科,因为康复主要是靠手工,如果家长老是跑到医院去,排队时间可能会很长。通过几个点增加儿童的康复,使得这些儿童诊断、评估都在大医院里,治疗通过标准化确定治疗方案回到社区,培训都是一样培训出来的,这样家长就很方便,因为有些儿童康复训练需要每天一次。从2016年的情况来看,三大儿童医院的门诊量没有增加,包括综合医院的儿科门诊量没有增加,总体来说已经起到作用,后续效应会慢慢显现。尤其是有些医院发挥了骨干作用,比如像六院、浦东的仁济医院儿科都非常出色,起到很好的补充完善作用。大医院也在逐步同质化、标准化,市民也在逐步了解到这些医院同样会提供优质、信得过的儿科医疗服务。

  我想问一下您说的儿科服务强基层,目前的情况怎么样?强基层的定义是在哪个级别,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还是二级医院?接下来还有哪些措施强基层呢?

  基层主要是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当然从儿科服务方面来说,二级医院儿科的恢复也是其中的内容。提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医生儿科服务能力是强基层的重点。这可能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在几大龙头的儿科专科医院的培养下慢慢恢复,比如说闵行,闵行一共有1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现在逐步让1-2名的全科医生偏重于以儿科为服务重点。米乐m6还有浦东,在儿童医学中心的指导下,社区常见病的治疗能力也在增强。我们强调的还是社区这一块,如果普通的疾病能够在基层解决的话,儿科服务也就会方便很多。

  另外,儿童常规的体检、儿童的免疫接种,通过社区全科医生的健康管理服务,使得儿童在治未病上更加好一些,通过医联体上下转诊也比过去方便了。这是强基层最重要的定义。

  第二,对于区域来说,有些比较偏远的区也是作为广义强基层的重要内容。比如说金山医院和复旦大学儿科医院联合,现在门诊量在逐步的上升,通过联合、标准化、共同培养、共同医生排班,已起到比较好的效果,金山医院的儿科已经成为特色专科。

  最近有一则社会新闻大家很关注,有一名学生在午餐时被食物噎死,在应对儿童意外伤害、降低此类事件发生方面,卫计委有什么考虑和举措吗?

  这确实是非常痛心的一件事,儿童伤害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0-14岁儿童意外发生率近10%。主要有几个,一是摔倒(坠落),比如说从阳台或者从床上坠落。另外还有烧伤和烫伤,以及钝器伤,再大一点的儿童还有交通的意外。降低儿童意外的伤亡确实是我们非常关注的问题。因为儿童的意外伤亡对家庭、对社会来说,都会造成很大的影响。要预防儿童的意外伤害,有几个要注意的问题,一是广泛的宣传和教育引导,让家长、老师都知道预防意外伤害是非常重要的,要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

  比如过去儿童果冻广告中把果冻抛扔到嘴里,就很容易引起窒息,通过宣传和教育,现在社会各界就知道这样不适合。再比交通安全宣传、安全座椅的推广等等,这些教育都是非常重要的。另外家庭的防护,比如儿童床要有围栏,玩具不能太小,幼小儿童不能吃坚果类的东西,电源插座要有盖等等。无论是宣传教育,具体措施,还是法律法规,无论对家长、老师还是医务工作者以及社会各界来说,都要引起普遍的重视。

  第二,要提高救治措施和能力。一旦发生儿童意外伤害要及时救治。对于家长、老师要普及相关的知识,这也是儿科工作者的重要责任。另外当然也要强化医院儿科接诊救治能力。从教育、设施、救治三个途径尽可能使得儿童意外伤害降低。

  这几年大家已经把预防儿童的意外伤害放到非常重要的地位。也特别感谢媒体,把这些宣传教育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作为医务工作者来说,我们会不断把这项工作往前推进。

  我有两个问题请教邬主任,主要是关于您讲到举措当中关于持续改善儿童就医体验,第一个是启动20个综合医院的示范效应,优化儿科诊疗流程,怎么优化呢?第二个是减少儿科门诊的排队等候时间,在减少排队方面有没有目标?现在平均等多久,今后可以减少多少?

  儿科的标准化建设,原来各个医院诊室是各不一样的,现在通过医联体工作,对儿科诊室进行标准化。首先是设施上的标准化,比如适合儿童的温度计、血压计,还有儿童用的床、医生用的桌子等。第二,各个医院儿科服务流程上不强求每个都一样,但标准上有一定的要求,比如说能不能做到分时段的预约、分级候诊。另外,儿科服务的检验、收费等等,通过一些新的方式来减少家长的排队,比如有些医院已经用支付宝、微信,可以直接在要检验的地方直接付费,不用另外排队。

  从整体的目标来说,这次儿科的规划的目标是到2020年,三级医疗机构挂号后儿童急诊平均候诊时间不超过一小时。希望大家不要全部到专科医院去。另外,强调本身服务流程的改善,比如儿童医院智能化的服务为家长和儿童的就医体验改善了许多。

  邬主任,关于民资办医的问题,有些父母去民资儿科医院看的话,会出现一些情况,比如做很多没有必要的检查,还有医生资质等问题。在这方面有没有一些监督机制来限制这些不规范的行为?

  上海民资医疗机构现在越来越注重它的声誉以及服务质量和服务安全,这是大的趋势,不光是为儿童服务的民资机构。从政府监管部门来说,医师的资格和医师注册的规范,这是必须要做到的,也是我们日常监管的重点。

  关于检验部分,可能家长会担心过度检查。主要是通过比较规范的疾病诊疗指南来规范,通过质量控制检查予以督促落实。我们把民资所有医疗机构纳入上海市儿科质量控制体系。接下来,我们计划通过信息化系统让民资机构的病人信息纳入到全行业的实时监管当中。当然还有一些路要走,但我们是这样思考的。

  可以到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去投诉,接到投诉以后我们会去核查,无论是对公立医院还是民营医院一样去核查。

  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如果还有进一步采访的要求,可以跟卫计委联系。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