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乐m6黄岳:处在估值底部的医疗板块下半年投资机会如何?
栏目:公司动态 发布时间:2023-07-10
 米乐m6医疗是一个成长性以及长期投资逻辑都是比较顺畅的板块。整体来讲,它相当于是医药大的板块里边的一个分支。医药大家都知道,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整体来讲表现是比较低迷的。到当前时点,医疗相关的估值水平已经到了一个历史上很低的位置了。客观来讲这个都是历史上比较少见的,因为大家都知道,A股的机构里边,比较喜欢配置的主要就是大消费、大医药还有偏成长的板块。  当然,每一个阶段整个成长板块的内涵不一样,

  米乐m6医疗是一个成长性以及长期投资逻辑都是比较顺畅的板块。整体来讲,它相当于是医药大的板块里边的一个分支。医药大家都知道,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整体来讲表现是比较低迷的。到当前时点,医疗相关的估值水平已经到了一个历史上很低的位置了。客观来讲这个都是历史上比较少见的,因为大家都知道,A股的机构里边,比较喜欢配置的主要就是大消费、大医药还有偏成长的板块。

  当然,每一个阶段整个成长板块的内涵不一样,比如说像2013年一直到2015年,成长板块更多的会聚焦在偏创业板的一些行业,比如说传媒、计算机等。从2019年开始,成长板块主要又聚焦在像芯片、新能源,军工等等板块上。这些偏成长的赛道,每一个阶段的定位不一样。但是除了这个之外,像大消费、大医药都是机构非常喜欢配置的板块,所以历史上看,医药板块最大的问题是,大多数时间你想去买的时候都会发现它估值水平比较高。而现在它整个的估值水平已经达到一个很低的位置,这种情况是比较少见的。所以目前从估值的角度来讲,是医药板块一个很好的配置时点。

  我们回顾历史,一般它的估值能达到这个位置的时候,都是受到政策性的一些负面冲击。像2018年那个时候,一方面是带量采购,集采概念刚刚推出。另外一方面是疫苗又出现了一些全社会关注度比较高的问题,共同作用之下,2018年整个医药板块的估值达到一个很低的位置。当下整个医药板块的估值比2018年年底那个时候的估值水平甚至还要更低。主要是从去年下半年开始,一系列集采进一步的扩大,以前市场可能认为不会纳入的一些品种也纷纷纳入了采购。今年也有很多降价、集采等等事件发生,让市场对于医药板块的估值没有信心了,所以医药的估值水平达到了历史上很低的位置。

  医药这个大的板块长期的投资价值和投资逻辑都没有发生任何的变化,医疗板块尤其是这样。大家都知道,A股真正意义上的老龄化受益的板块是很少的,消费品、地产理论上应该是老龄化受损的板块,因为没有那么多消费力量,没有那么多的配置需求。但是医药是老龄化受益的标的,随着我们整个年龄的增长,我们对于药品和的需求是提高的,比如心脏支架。心脏支架以前的需求量也没有现在那么大,毕竟现在的老人多了,年纪大了,自然身体里边的一些器官可能就会出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你就可能需要通过手术的方式来维持生命的运作,或者说维持正常的生活生产水平。而且往往是年纪越大,整个的用量会呈现指数级的增长。到60岁以后,整个需求量会越来越大。

  以前可能我们人均寿命没有那么长,有可能还没有达到这种老化的程度,可能人就已经去世了,或者说就已经不太行了。但是,目前一方面是我们平均的寿命增长了,另外一方面是我们人口结构里边年龄比较大的群体的比重增加了,所以整体来讲,对于医药的需求、医疗器械的需求都在不断增长。

  第二个维度是消费升级,尤其是我们医疗里边有大量的消费升级的标的,眼科、体检、检测等等,都是消费升级相关的一些标的,所以整体来讲,它长期的配置逻辑没有任何的问题。

  医疗整体来说算是大医药里边的一个细分子行业。医药可以分为7个子行业,分别是化学药、、中药、、医疗器械米乐m6、医药流通、医药零售。

  我们医疗ETF(159828)跟踪的中证医疗指数,是把医药里面的医疗器械和医疗服务这两个子行业放在一起。指数在编制方案里边也明确提出了主要是选取样本空间之中,医疗器械和医疗服务等医疗行业相关的上市公司。当然,我们这里边可能又会衍生出一些新的东西,比如说最近几年比较新医美也可以作为大的医疗服务里边的一个小分支。

  整体来讲,医疗器械和医疗服务是最近几年发展最快的子行业之一。我们看这两个细分子行业,如果和大的医药指数的走势相比,最近几年也是持续跑赢医药指数的。当然今年不一定,因为今年相对来说中药板块会相对来说强一些,而医疗器械、医疗服务相对来说可能会稍微弱一些。但是我们如果看一个比较长的周期,比如看三年到五年,整个大医疗(医疗器械和医疗服务)在大的医药版图里边是属于成长性比较好的细分行业。

  从医疗器械的角度来说,它里边主要两类:一类是一些日常的耗材,这些客观上是会受到带量采购的影响。另外一方面就是创新型的医疗器械,这里边有一个国产化率提升的大逻辑。

  首先,我们看器械这个大的细分子行业,它有一个消费升级的主线在里边。现在医学的进步是使医生在诊疗的过程中越来越依靠器械的辅助,比如是我们整个问诊的过程中,会通过CT、

  器械层面,比如说手术,势必就要借助各种各样的器械来去完成手术。这个器械是可能既监测你一些生命体征状态的器械,比如说监测血氧状况的一些器械、监测心跳或者其他指标、血压等等状态的一些器械。另外一方面,可能也会涉及到具体做手术所需要的一些器械,比如心脏支架等。在这种器械的过程中,它可能一方面是会用到具体的材料,比如说支架、封堵的物质。另外一方面,它可能也会涉及到做介入手术,需要一些器械把这些物质送到体内,从而完成手术。总之,现代的医学让我们整个的诊疗过程是离不开医疗器械的。

  另外一方面,整个老龄化会带来一个非常巨大的诊疗需求。随着整个年龄的增长,需要在医药上的投入是呈指数级增加的。《卫生健康统计年鉴》有一些相关的调查数据,像2018年中国55岁到64岁这个年龄区间,以及65岁以上的人群,两周的就诊率分别是32%和42%。也就是说,从55岁到64岁这十年的年龄区间,以及65岁以上看起来好像差异不大,但是它每两周的就诊率要提升了10个百分点。即使是55岁到64岁,每两周的就诊率也超过了30%。

  大家可以想一想,我们现在如果是20多岁、30多岁、40多岁的人的话,现在你有可能一年都去不了一次医院,或者一年你顶多也就去两三次医院。但是随着你年龄的增长,你就诊的频率会呈指数的级别加速的上升。尤其是65岁以上,它会显著的高于65岁以下的人群。另一方面,最近几年,随着老龄化的逐渐演进,人口结构的不断迭代,65岁以上的两周就诊率从2013年一直到2018年,短短五年的时间,这个就诊率就从26%提升到了2018年的42%。我们如果现在再去统计的话,现在的就诊率理论上应该更高。

  当然,客观上来讲,2020年以后,整个的就诊率,尤其是在个别城市,可能是呈现出了一定程度的下降,这是由于公共卫生事件导致一些就医的便利性出现了很大程度的下降。所以,偏消费型医疗的一些标的,也是一个疫后复苏的标的。比如现在的眼科、牙科,整个相关的情况是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人均收入的增长和医保报销比例的提升,也是会有利于整个大的医药板块。为什么会去采取带量采购?或者说集中采购这种价格的谈判方式,更多的也是由于整个医保总量的限制,导致需要在药品以及医疗器械的层面去让渡一部分的利益出来。

  随着我们整个居民收入水平的提升,医疗器械和医疗服务,本身也受益于收入水平提升带来的消费升级。比如由于资金的不足,有可能就被迫让一些人民群众放弃医疗服务的手段,或者只能采取一些相对比较保守的治疗手段来维持自己的状况。但是未来如果我们整个收入水平提升的话,可能就能有更多的一些选择。

  整体来讲,医疗器械本质上一方面是老龄化受益的标的,另外一方面,它本身也是消费升级的受益标的。整体来讲,整个医疗器械这一块大的体量势必还是会获得比较长期的增长。

  短期来讲,随着2020年以来整个公共卫生事件在全国范围内的蔓延,国家也对应对下一次的流行病,或者说是对于我们的基础医疗体系的健全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在很多比较基层的医疗机构也会提出更高的目标,去配备相对来说比较完备的医疗器械的相关设施,整体来讲医疗器械板块中长期的成长逻辑是比较扎实的。

  另外还有一方面就是国产化率。目前大家都知道,在芯片、计算机软件相关等领域,国产替代是一个很大的主题和方向。在我们的医疗器械领域,国产替代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向。这里边有两个维度:第一个维度是我们国内企业的技术水平最近五到十年以内是出现了比较大幅的提升。血氧、血压的监控仪器,尤其影像这一块相对来说可能对技术的要求高一些,原来可能国内厂商的技术实力覆盖不到这些领域。但是现在一方面是整个国内厂商的技术水平得到了提高,难度可能没有像芯片攻关突破的难度那么大,所以整体来讲,国内厂商的水平提升之后,就能够逐渐达到医院相关的一些要求。另外一方面,本身国内也有意愿通过国产替代的方式去扶持国内的相关企业,减少对海外进口的一些医疗器械相关的设施设备的依赖。

  国内的器械有一个很大的优势,就是价格优势。对于整个医保的控费,比如说像两票制、零加成,地方集采以及其他的一些带量采购等等这些对于价格比较敏感的采购方式的要求,国内的器械价格方面的优势能够得到比较大的体现。虽然可能带量采购或者集中采购会压缩它整体的利润,但是它通过自己低价的优势,能够去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以量补价,去抢占海外进口医疗器械的市场份额。所以它的收入水而有可能提升,然后通过以量补价的形式,去弥补它整个毛利率的下降。

  随着市场的规范和企业的进步,都已经开始逐渐建立专业的学术推广团队。医院相关的业务,销售渠道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目前,国产本质上会有一些渠道优势。国内渠道也学习了海外的医疗器械销售中比较成熟的销售模式。

  另外,分级诊疗也推动着整个的器械的场景向基层的医疗机构下沉。对于基层的医疗机构来说,国产会有渠道方面的一些优势,也会有价格方面的一些优势。所以,医疗器械除了整个大的医药里边的老龄化、消费升级、中长期的成长的逻辑之外,还有一个比较独特的逻辑,就是国产替代的逻辑在里面。

  再看医疗服务,医疗服务分成了几个大的子类。一个就是最近两年相对来说景气度还比较高的CXO,去年上半年CXO比较抗跌,甚至是走了一些独立行情,当然主要也是因为它们确实成长性比较强。最近CXO的板块表现不是很好,也拖累了整个医药医疗指数相关的表现。

  CXO方面,最近美国的相关政府有相关的一些动作,主要是提到了美国通过行政命令的方式刺激美国的生物制造发展,减少对中国的依赖。这一块市场更多的是有点比照芯片的意味在里边,觉得会不会像芯片一样来卡脖子,或者说是尽可能少的去采购中国的医疗服务。这个我们觉得也不一定,因为像CXO这个大的板块,国内之所以最近几年能够拿到这么多海外的市场份额,以及能够获得这么高速的成长,主要是因为我们的成本优势。

  原来CXO覆盖的主要几个领域,像美国、欧洲、日本,从人员成本的角度来说,相比国内,它们的成本是偏高的。而后发的一些国家目前在集中度和技术水平的程度,可能又达不到国内企业的水平,所以整体来讲,国内的CXO靠规模化的优势、人力成本优势,在国际市场获得了大量的青睐。国内很多头部CXO公司,海外收入的占比占它整个业绩的比重是很高的。

  客观来讲,CXO不像芯片或者创新药,尤其是生物制药这种它的技术含量那么高。当然它也有技术水平的一些约束,但是对美国来说,在这个领域去卡脖子的必要性不强。另外一方面,它如果在这方面限制了中国的企业,就势必会导致它们自身的这些医药企业的研发成本大幅上升,对于它自己的医药企业来说也是不利的。

  CXO方面客观来讲,我们现在有一些头部企业,在公共卫生危机里边的业绩占比比较高,市场可能也会担心公共卫生危机未来可能还会流行几年,这一块整个业绩的持续性能不能得到保障。我觉得这个也不用过于担心,因为你看这些相关上市公司里边的估值水平,对于这一块给的估值都是很低的,相当于市场也不认为它能够持续很长的时间,所以这个确实是它未来成长的问题,也就是说,未来它成长势必会减速,但是目前整个市场的估值水平已经反映了它未来整个增长速度下降的预期。而整体来讲,中国产业在国际上还是具备比较强的优势。

  医疗服务里边偏软性服务的,像眼科、体检等等这些细分子板块相对来说是属于偏消费性的医疗,医美也可以纳入这个子行业。医美还处于一个业绩的高速增长期。而眼科、牙科,这些已经进入到了激烈竞争,甚至可能它的产业周期里边原来已经经历过了高速成长期,有大量的资金进入这个领域开始打价格战。现在可能产业周期上已经进入到竞争白热化之后,有一些没有成本优势的个体企业开始逐渐出清,未来有可能会迎来新一波成长的阶段。

  虽然它们所处的阶段不一样,但整体来讲,它们的属性都是偏消费医疗的属性,这种属性的企业客观来讲主要的成长逻辑就是消费升级。

  虽然今年经济增长的压力比较大,但消费升级长期的趋势是没有动摇的。相对来说,高收入水平的人群仍然在不断提升,这些人群才是消费医疗主要的消费群体。医美的客单价的是比较高的,必须是手头比较宽裕的人可能才会选择这种服务方式。这几个细分赛道虽然它们的产业周期各自不同,但是长期的成长逻辑仍然是消费升级,这个逻辑整体来说是比较扎实的。

  客观来讲,这些都是属于受到公共卫生事件影响的受损板块,因为它们的消费场景都是线下消费。未来一旦公共卫生事件有所好转,或者随着我们有更先进的一些防护手段,对于这些线下场景恢复都是比较有利的。

  整体来讲,医疗服务都是消费升级大的受益的板块,它们相对来说偏消费的属性多一些,但是它的消费相对来说是偏高端一点的消费。尤其这一块不会受到带量采购的影响,因为这些本身都是自费的一些场景,所以它能够维持相对来说比较高的一些利润水平。

  接下来,我们再看相关板块的估值。整体来讲,估值水平已经到了历史上的绝对低位了。我们拿中证医疗指数来看,最近十年以来,它上一次到这么低的估值还是在2018年的年末,那个时候主要是受到带量采购和疫苗本身出现一些行业性的负面事件的影响。在这双重冲击之下,它的估值水平TTM到了31倍左右。目前它的估值水平已经到了25倍,相比那个时候的估值水平又下降了很多。最近五年估值最高的时候大概是在2020年年中左右,那个时候它的动态估值已经到了100倍左右,所以目前它的估值已经是在历史上极端的低位了。

  如果说分位数的话,最近十年的估值分位数大概是0.25%,也就是说,最近十年有99.75%的时间,它的估值水平都要高于当下的估值水平。所以我们从整个安全边际的角度来讲,整个医疗板块目前已经非常便宜了,它的安全边际是很高的。

  我们再看机构在大医药板块上面的配置力度。大医药这些板块最大的问题是一般你买不到这么便宜的资产,因为国内的机构最喜欢配置的几类资产,一个是大消费,还有一个是大医药,还有一个就是大的成长性板块。各个阶段不一样,像2013年到2015年可能就是传媒,像2019年一直到2022年,可能就是像新能源、军工、芯片等等这些。但是整体来讲,大医药一直是机构非常喜欢配置的板块,所以往往都会超配。超配之后也会带来一个问题,医药板块的估值往往长期维持在一个很高的水平线上,往往没有给你便宜买入的机会。机构在整个大医药板块上的配置也往往是在超配。

  我们看半年报的情况,目前基金相比最近几年以来,是比较少见的低配医药板块,也就是说,它配置大医药的比重,相比医药板块在全国A股里边市值的比重反而要小,这是历史上非常少见的。所以整体来讲目前估值水平已经达到了历史低位。另外一方面,机构对于大医药板块的信心也是处于历史低位、是少见的低配医疗板块的时点。如果从逆向投资的思路来讲,目前整个医药板块的配置价值是非常高的。

  我看也有朋友问,现在医药板块能不能进场、能不能配置、国内的集采背景下,医药到底还能不能买?集采相对来说对于药的冲击是比较大的,对于医疗相对来说会好一些,医疗器械里边可能耗材类的医疗器械是纳入集采的一些范围,而创新型的医疗器械是没有纳入集采的,尤其是今年医药板块是有一些偏利好的消息的,北京市有关部门执行DRGs,对于创新药、创新器械和创新诊疗项目的豁免,这表达了一个比较明显的政策的信号,也就是说政策集采的范围更多的是在我们认为可能没有太多技术含量、偏仿制,或者说是偏模式的创新。对于真正创新型的,不论是药物还是创新器械,还是创新的诊疗项目,都是豁免于相关的带量采购的。

  现在能不能进场,要看短期和长期。短期来讲,整个机构的信心没有恢复,尤其是大量的机构可能要看到整个政策性的一些真正的转向,至少是再没有更多的一些超预期的集采的价格和范围出现,比如说连续两个季度的经营业绩的一些改善,这时候机构可能才会去认真的对待这个板块、去重仓配置这个板块,短期可能机构更多的还是倾向于偏回避这个板块。

  但是从整个长期的配置价值角度来讲,赚长期的钱无非就是买便宜,像我们公司,当时发行煤炭和钢铁ETF的时候,应该是在2020年年初的时候发的,那个时候也有大量的销售渠道问我们,你们为什么要去发这两个标的,煤炭、钢铁觉得都没有任何戏的板块,但是事后你去看,任何板块都是有机会的。

  尤其是像医药,它还不是周期性的板块。如果真正说周期的话,它无非是政策周期,它可能有某一个阶段政策相对来说不是很友好。但是只要等到政策不是很友好的阶段过去之后,整体来讲,机构对于这个大的板块仍然是超配的,因为毕竟它长期的成长逻辑,不论是老龄化还是消费升级,还是器械里边的国产替代,都是非常扎实的,其他的板块很少能够找到这种长期的成长逻辑非常非常硬的板块。

  看任何行业,真正的大底都是在市场对它很绝望的时候,就是任何人都觉得这个板块没戏了,大家也知道便宜,但是大家都不愿意买,一般都是这种情况你会迎来它历史性的一个很大的底部。所以简单来讲就是买便宜,买便宜就看估值。

  当然,估值低不代表它一定能涨,或者说估值低不代表它绝对的便宜,但整体来讲,你看一个历史估值水平它在一个绝对的低位。比如说目前我们已经在不到1%的分位数上,历史上过去十年99%的时间都比这个时间的估值水平要高,客观来讲,它确实已经是很便宜的状态。后续我们无非就是耐心的去等待这个板块逐渐走出它之前的一些约束,走出它之前的一些压力,迎来更多资金的配置和青睐。这个时间是没有办法去判断的,简单来讲,这个板块目前比较适合中长期的资金去进行配置。

  谈到它的经营业绩,我们就看指数层面的经营业绩,从2020年以来,大概从2021年中报以来,一直是差不多持平,同比的增幅大概在正负3%到5%以内,行业的层面、指数的层面,整体来讲是业绩比较平稳的情况。

  一方面是它内部会有对冲,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整个CXO的盈利状况很好。另外一方面,线下的一些场景,尤其是偏医疗服务这一块,眼科和其他的一些权重比较大的标的,线下的一些场景受到了一些限制。另外一方面,整个器械有一些纳入集采,这方面拖累了它整个的盈利,但整体行业的层面它的盈利状况是比较平稳的,大概可能正负5%以内,但它内部可能分化比较大。后续来看,随着我们整个公共卫生事件的修复,线下的这些标的有可能受益于整个公共卫生事件的恢复。

  整个估值,相对来说今年以来也还算比较平稳,估值得到了稍许的稳住,也没出现像去年一样整个估值进一步大幅的下降。当然,相比今年年初的时候,整个估值仍然是下降的。但是目前来讲,后续一段时间估值水平差不多就是在比较低的位置徘徊。

  整体来讲,医药板块在当下时点是非常适合配置的,因为它本身是机构非常喜欢配的大板块,但是目前机构对它已经低配了,表明目前机构对这个板块的信心都已经达到了历史上的冰点。另外,从估值的角度来说也是历史上的冰点,后续无非就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去配置这个板块。像定投,分批投资都是比较适合目前这种场景的。

  大家如果关注医疗板块的话,可以关注医疗ETF(159828),大家要在充分阅读相关的招募说明书、基金相关文件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风险偏好和资金配置周期来进行配置。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