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21年到今年医疗板块的基金就是跌个不停我们该怎么办?米乐m6
栏目:公司动态 发布时间:2023-07-21
 米乐m6目前医药板块内部有一定分化,中药大涨,CXO大跌,但是这种分化并不是因为资金对医药板块的基本面产生分歧。  相信有不少人都在关心医药的走势,医药的下杀已经明显地超出了人们的预期,正如网上一句玩笑:老公做房产,媳妇做教育,买了中概互联,抄底了医药,葛兰也从葛女神变成了葛大妈,药明康德放量跌停,康龙化成大跌超过6%等,医药的投资逻辑让人跌到怀疑人生。  我们先来分析下第一个原因,美国《金融

  米乐m6目前医药板块内部有一定分化,中药大涨,CXO大跌,但是这种分化并不是因为资金对医药板块的基本面产生分歧。

  相信有不少人都在关心医药的走势,医药的下杀已经明显地超出了人们的预期,正如网上一句玩笑:老公做房产,媳妇做教育,买了中概互联,抄底了医药,葛兰也从葛女神变成了葛大妈,药明康德放量跌停,康龙化成大跌超过6%等,医药的投资逻辑让人跌到怀疑人生。

  我们先来分析下第一个原因,美国《金融时报》的文章,美国是否真的会把中国的CXO企业列入实体清单?首先要说明的是从2018年开始,美国一直都看我们不顺眼,实体清单更是从我们这里敲竹杠,无非就是担心我们的芯片制造和生物医药等领域和自己的地位越来越近受到了威胁,再加上美国的不断放水并没有缓解自己国内压力,于是开始对我们进行了实体清单制裁。

  CXO的好处就是可以缩短医药的研发周期,和降低成本,你可以理解中国是世界工厂,同样医药领域,中国也是工厂。 以药明康德和泰格医药2021年中报为例:

  药明康德海外营收占比76%,泰格医药海外营收占比46%; 而康龙化成、凯莱英这两家公司的海外营收占比估计超过了90%。

  而这些公司的主要业务,除了中国区的百分之十几外,剩下营收的80%-90%都来自于美国,药明康德更加夸张,药明康德的第一大销售市场就在美国,如果美国真对我们的CXO下手,那医药下跌可能仅仅只是开始,药明康德在上个月16号也做出了回应。

  第一美国虽然是生物医药全球领先,但是中国也是最好的世界工厂(没有之一),就像苹果非要把自己的产业转移到东南亚一样,最后还是频繁的遭受打脸,更何况CXO的技术难度已经远远超过苹果组装机的难度,中国的医药人才储备,别人代替不了,中国CXO所带来的利润:例如(创新药研发进程缩短,研发成本可以尽可能的降低,美国是不会舍近求远的)所以医药企业被列入实体清单的逻辑非常低。

  第二,虽然美国占了CXO营收比的大头,但除了美国,还有其他著名药企,如英国葛兰素史克,瑞士罗氏、诺华,法国赛诺菲等完全可以取代这部分市场。就算不能完全取代,美国也不可能找到第二个跟中国一样的CXO代工厂,因为医药的研发周期要十几年才能成功,一款一款创新药足以养活一个几百亿市值的企业,如果进行CXO转移,第一不会成功,第二就算成功了代价是美国根本承受不起的,如果我们CXO企业采用和别的国家合作,美国药企的地位也会受到威胁,美国至于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我依然保持我的态度,因为不管从成本转移,还是技术难度,CXO被制裁的可能性几乎为0。

  从这里不难看出,医药逻辑和中概互联的逻辑是差不多的,在我们这里集采不受待见,在美国那里还受到打压米乐m6,不过我对医药的乐观程度会更加好一些,因为医药是基本民生,不管用哪个角度去考虑,我们对于医药的支持力度只会越来越大,中概互联在美国上市,美国可以吃到中国的红利,医药企业美国人民虽然没有吃到红利,但是这种外包模式却让美国的药企赚的盆满钵满。

  至于集采问题: 第一是这些CXO企业主要的营收是针对美国市场,我们再怎么集采也针对不到CXO企业,第二,医疗集采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那些救命药,至于镶个牙齿,看个眼睛,修个脚和医美等企业,根本就不是集采的目标,集采药是为了救命,不是为了让你臭美享受生活的,享受生活可以自掏腰包。所以大家也没有必要过于担心和恐慌,综合来看,我们对于医药行业的总体趋势还是比较看好的。

  最后,医药股下跌的最主要原因还是泡沫过高。从大部分基金的表现上分析,去年毫无疑问是医药行业的“牛年”。

  根据Wind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A股的医药行业上市公司数量从308家上升到了352家,总市值从4.42万亿增长到了7.83万亿,涨幅高达76%。

  其实有些消息只不过是给自己的下跌找借口,医药行业同样也不例外,前期炒作之后进行回调也是正常的,消息只不过是给接盘侠一个交代罢了,好让你认为你能力卓越,只不过运气不好而已继续安心的当韭菜,茁壮成长。

  毫无疑问,高瓴的避雷能力绝对是一流的,特别是在规避行业级重大政策风险上总能提前逃顶。

  因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高瓴卖出的逻辑不是基本面、也不是估值,而是政策面。

  药明康德本次的风险主要来自海外,美国目的很明确,科技强了就干科技,医药研发能力强了就弄医药,清单的背后其实是大国之间的博弈。

  CXO(医药外包服务)按产业链环节分工包括CRO、CMO和CDMO米乐m6。服务的基本都是创新研发型药企,多数都是海外的头部药企,所以整个CXO行业的利润都是靠海外厂家支撑。

  以药明康德为例,公司是CXO行业营收规模最大的一家,上半年境外客户贡献营收80.36亿元,营收占比高达76.26%。药明康德上半年105亿的营收中,有29.67亿元来自全球前20大制药企业,可想而知一旦受限的话,公司超过一半的经营都要受到影响。

  也因此药明康德A股跌停、港股跌了19%,整个CXO行业全部扑街,其他CXO企业跟药明的情况差不多。

  当然,CXO还有一个比较长期的逻辑是产业转移,跟集成电路、电子代工的情况差不多,均是考虑到人工成本低,环保压力相对欧美较小。所以,这几年海外头部药厂都在缩减欧美地区的研发和生产服务,纷纷将生产外包转移至亚洲,最大的受益者就是我们。

  凯莱英前段时间刚签了一份价值30亿的CDMO订单,30亿是凯莱英2020年全年的营收了。

  长期来看,医药毕竟是大家生活的刚需,随着创新药行业竞争加剧,医药投入研发的费用也在快速增长,撇开海外不谈,单国内的研发投入加速就非常明显。

  比如自研能力强的恒瑞今年就没怎么跌,公司已经将研发费用的会计处理方式从费用化改成了资本化,这是为加大研发投入做足了准备。

  很多医疗类基金的重仓股就那么几只,持仓相对集中,市场一有风吹草动,就集体下跌,最关键的因素就是当前市场趋势不在医疗,当前投资者的心不在医疗,流入的资金就不足以繁荣此行业了。

  当然,如果我们从短期的行情来看医疗板块的话,医疗板块的所有股票基本上都处在严重高估的程度,这就意味着医疗板块的基金也严重高估。如果你现在选择入场医疗基金,我觉得你很有可能会买在高位。

  不过,医药是长牛行业,从2014年到现在,仅有两年的时间是回调的,其余时间均出现了上涨。其中下跌的时间分别是2018年大熊市和今年的政策影响及估值回归。从长期看,我们宁愿拥抱价值,短期的回调某种程度是给我们捡筹码的机会。

  其实我们不难看出葛兰的持仓,除了CXO还有什么眼茅,牙茅,等,她的持仓虽然重仓了CXO但是也并不偏激,部分持仓也不会成为集采的真正目标,医药之所以下跌就是因为之前被捧上了天,现在只不过是在用时间内来消化估值,不过从长期赛道来看,消费,医疗,科技,高端制造依然是以后的主要赛道,完全可以进行长期的布局。

  最后的话:虽然我本人非常看好医疗板块的行情,但这个看好也仅仅局限在长期行情里。

  不可否认,医疗板块公司的质地还是非常不错的,我们现在需要的是耐心等待机会,等待业绩的拐点出现,当大多数都不看好,甚至都绝望的时候也许就是真正的机会,价值投资说白了就是在绝望的时间里验证未来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