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博APP:两会医声丨呼吸道传染病防控张文宏提出四点建议
栏目:公司动态 发布时间:2024-03-11
 今天,2024年全国两会进入第二日议程。“医学界”持续为您带来医疗卫生健康领域的相关代表委员们的提案和建议。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主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提交了《关于缓解秋冬春呼吸道传染病高发难题,探索呼吸道疾病医防融合新型健康管理模式的提案》。  冬春季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每年常态化影响人民群众健康,特别是对婴幼儿、青少年以及老年人带来了很大的医疗负担。张文宏指出

  今天,2024年全国两会进入第二日议程。“医学界”持续为您带来医疗卫生健康领域的相关代表委员们的提案和建议。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主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提交了《关于缓解秋冬春呼吸道传染病高发难题,探索呼吸道疾病医防融合新型健康管理模式的提案》。

  冬春季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每年常态化影响人民群众健康,特别是对婴幼儿、青少年以及老年人带来了很大的医疗负担。张文宏指出,国家高度重视并持续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但要真正从根本上破解这个难题,还需要在医防融合机制方面继续有突破性的创新,充分应用新技术,赋能基层的诊治能力,提升基层医疗机构能力,让老百姓有可以信赖的基层医疗体系,降低季节性感染性疾病流行期间大医院资源挤兑、百姓不能得到及时救治的窘境。

竞博APP:两会医声丨呼吸道传染病防控张文宏提出四点建议

  一是全面建设医防融合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在他看来,要对基层的医疗体系有针对性地进行多维度的有组织地培训,着重于实战能力的提升,加强对疾病的全周期管理。同时,需要联合疾控中心、上级医疗机构,关注医防融合背景下的疾病管理的全面性、整体性,特别是针对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基础的高龄患者,如果在基层做好平时的疾病管理,对于患病基数大的疾病,还可以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就能减少大医院常态化的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应对压力。

  二是切实提升基层医疗诊断技术与药物供应。他认为,冬春季节各三甲医院求治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人满为患,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门可罗雀。很大因素在于基层医疗机构检测能力不足,药物供应有限,感染的轻症患者不得不涌向大医院。因此,除了对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培训之外,还要着重切实提升诊断技术与药物供应等全方位的提升,“特别是要避免出现医生有能力但无有效药物供应、无诊断方法的窘境,不能让老百姓对基层医疗失去信心。”

  三是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信息化和互联网医疗建设。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远程医疗技术、医疗体系诊断平台和药物配送的社区延伸,都可以通过社区医生和乡村医生实现大医院精准诊治能力的延伸。

  同时他还提到,要创新“互联网+医疗”的一站式服务模式,实现“线上问诊-居家诊断-在线处方-医保支付”全流程管理,给予呼吸道流行季急性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和慢性呼吸道疾病患者“足不出户”的专业卫生服务与健康管理。

  四是在部分条件成熟地区,建议率先探索呼吸道疾病医防融合的新型健康管理模式。“鼓励地方创新管理模式,在条件成熟的区域,特别是基层卫生体系比较完善、医防融合工作扎实、信息化和互联网医疗比较发达的区域,率先建设以基层医疗体系为核心的新型健康管理模式,从筛查-预防-急性疾病就诊-慢性病发现-社区医生签约-信息化对病人开启新的健康管理模式,规范慢性呼吸疾病管理流程,强化早期筛查和早期发现,推进早诊早治,提升防控效果。”张文宏在提案中写道。(澎湃新闻)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院长范先群围绕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和强化近视防控等健康问题建言献策。

  当前我国学生近视呈现高发、低龄化趋势,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现象,严重影响到国民健康和国家安全。近视防控已上升为国家健康战略。教育部牵头,与国家卫健委等八部门联合印发《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多方协作,共同推进近视防控工作,形成了良好的氛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近视发病机制不明,当前仍缺乏特别行之有效并可行可及的防控手段,近视发病率仍居高不下。

  一、立足当下,加强落地落实综合防控方法。结合实际情况,从各方面保证相关政策的落地和落实。(1)教育部门要完善学生减负措施,严格规范中小学减负工作,明确具体要求。(2)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推动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评价等改革创新,改变唯升学率论、唯学习成绩论的考评方式。(3)科学合理安排学生作息时间,确保课间休息时间,保证每天上午和下午各10分钟眼保健操时间及校户外活动时间。在国家标准课程的基础上,每个学段增加一定体育课时,保障学生每天至少一小时,低年级学生每天至少两小时的户外活动时间。

  二、加强近视发病机制研究,创新切实有效可行的防控手段。近视防控效果不如人意,归根结底还是我们对近视发病机制认识不够,导致防控手段不足。因此,我国需要进一步加强对近视发病机制的研究,从而在机理上认识近视如何发生发展,并由此进一步提出安全有效可行可及的防控手段。建议科技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相关部门进一步加强对近视研究的支持力度。

  据我国卫生健康委员会最新公布数据显示,我国居民人均预期寿命已达78.2岁,但人均健康预期寿命仅为68.7岁,这意味着我国老年人有近10年的时间面临各种健康挑战,这些挑战会影响到他们的日常生活功能,也将极大地消耗社会、医疗资源。健康老龄化是应对人口老龄化成本最低、效益最好的手段和途径。

  1.持续完善高水平的老年医疗与保健服务体系。保障老年人能够获得持续、优质的医护康养服务:一是完善老年医疗服务网络,推进以老年医学科、老年病学科建设为技术核心的老年病医院建设,推进老年病医院等级评审和标准化;二是开展老年医学的临床研究与应用,研究推广老年人常见慢性病及多发病共存综合防治的适宜技术、指南和规范;三是加强老年护理、康复机构建设,鼓励医疗资源丰富的地区将部分公立医疗机构转型为具有医护能力的护理、康复专业机构;四是保障老年人医疗与保健服务资源配置,探索实施老年人医疗服务优待政策,改善老年人就医体验。

  2.建立健全老年人数字化主动健康管理体系。推动老年人健康服务机制由“人找服务”到“服务找人”“被动管理、病后管理”到“数字化主动健康管理”转变。一是推动建设老年人健康监测与管理的大数据整合与共享机制,构建老年人健康监测与管理大数据云平台;二是依托监测大数据云平台,动态监测和评估老年人主动健康状态,构建主动健康干预知识图谱,实现老年人健康风险精准识别和动态健康管理;三是发展老年人健康管理辅助技术和产品创新,提升智能穿戴和辅助设备的适老化研发和应用水平,通过“智慧助老”行动,缩小老年人使用数字技术的鸿沟。

  1.有序扩大老年人社会参与。发挥老年人经验优势,增益社会价值。一是研究制定有关政策规定和具体措施,积极开发老龄人力资源,鼓励支持老年人通过延迟退休、续聘返聘、就业创业、人才培养、技术指导等形式发挥作用。二是研究适应老年人特点的志愿服务管理办法、激励保障措施,进一步健全规范老年人志愿服务组织,鼓励引导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劳模等“五老”人员广泛开展志愿服务行动,贡献智慧力量、服务人民群众、助力改革发展。三是融合发展老年体育与教育,加强老年教育统筹规划和政策引领,多路径扩大老年教育供给。完善老年人健身场地设施,开展老年人体质状况调查,加强老年人科学健身指导,引导老年人广泛参与体育锻炼,帮助老年人树立健康生活新理念。

  2.建设老龄友好社会生活环境。从生活环境和心理环境等多方位建设老龄友好社会。一是推进老年宜居住宅的适老化和无障碍改造,包括公共环境的无障碍建设,以确保老年人的便捷出行。二是扩展老年文化和精神服务,通过增加数字资源服务和支持各类活动,提升老年人的精神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三是加强老年公共服务和家庭照护支持,包括提供公平的医疗健康服务和优化居家照护服务体系,以促进老年人的社会参与和生活质量。

  1.对接国家重大战略,探秘衰老机制、疾病发展与健康寿命间的关系:一是从机体功能、结构等层面,研究衰老过程中分子、竞博APP下载注册细胞、器官、人群等衰老现象发生特征和机理,构建机体衰老与相关重大慢病图谱;二是探究主动健康理念下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和精准干预,探寻膳食营养、精神情绪、运动、睡眠等主动健康生活方式对于老年人群代谢特征、免疫调控、机体机能(如骨骼肌肉、认知、心肺等功能和退变)的影响;三是通过人群+基础、宏观+微观的多模态数据整合,发现健康长寿关键因子、生物标志物和延缓衰老的靶标;四是开发多维度生命健康要素对老龄健康影响结局的测量、分级、评估和干预的综合适宜技术包。

  2.推动老年医学学科建设,创新健康老龄化综合解决模式。一是加强老年医学学科建设,贯通老年医学本科、研究生培养和继续教育,将老年医学知识纳入医学教育课程体系,提高医学生的老年医学专业素养和技术水平。二是建立老年医学跨学科综合诊疗模式,鼓励医疗机构打造老年医学多学科协作团队,建立患者为中心实行多病共治的模式。三是设立老年医学专项基金,支持老年医学中心的基础设施建设、设备购置、研究项目以及人才培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全国政协委员、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主任吴德沛建议,为大龄女性和部分肿瘤患者生育力保存提供各种支持,建立和规范生育力保存和操作流程,这对于提高我国人口出生率、提升人口整体健康水平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完善法律法规:建议修订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大龄女性和肿瘤患者在特定条件下有权进行生育力保存。这包括但不限于卵子冷冻、胚胎冷冻和卵巢组织冷冻等技术。同时,应明确生育力保存的医疗流程、费用承担、隐私保护等方面的规定。

  二、建立生育力保存基金:设立国家或地方层面的生育力保存基金,为经济困难的大龄未婚女性和肿瘤患者提供经济支持,减轻其经济负担,确保生育力保存服务的可及性。

  三、加强医疗资源配置:鼓励和支持医疗机构建立专门的生育力保存中心,提供专业的咨询、评估和治疗服务。同时,加强医疗人员的培训,提高生育力保存技术的成功率和安全性。

  四、提高公众意识:通过媒体和公共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生育力保存的认识,特别是对大龄女性和肿瘤患者的生育权和生育力保存的重要性。同时,加强对生育力保存技术的风险和效果的科普,帮助公众做出明智的决策。

  五、伦理和法律支持:在实施生育力保存技术时,应充分考虑伦理和法律问题,确保患者的自主权得到尊重,同时防止技术滥用。建议成立专门的伦理委员会,对生育力保存相关的伦理问题进行审查和指导。

  六、国际合作与交流:加强与国际组织和其他国家在生育力保存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不断提升我国在这一领域的服务水平。

  今年全国两会,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党委书记刘连新带来了《因地制宜 完善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的提案。

  刘连新表示,目前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项目快速推进,有效带动了各省医疗水平提升,就医流向改善,人才队伍扩容,改革稳步推进,取得了积极进展和阶段性成效。但在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运营过程中,还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有待完善:顶层设计方案有待明确;政策配套措施有待完善;长效发展机制有待健全。

  一、明确建设三方权责。建议制定符合各输入省省情的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及验收指标体系,发挥“指挥棒”的导向作用,把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目标进行量化和细化,明确地方政府、输出医院和依托医院的责权利,压实各方责任,并根据工作推进情况,定期会商、适时调整完善。

  二、完善政策配套措施。建议输入省相关主管部门能在出台政策举措的基础上,进一步制定具体落实方案和专项配套措施,加强部门间衔接,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

  三、创新项目合作模式。建议综合考虑各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背景情况、学科特点、合作方式等因素,按照“一中心一策”的原则,以目标为导向,充分发挥输出医院和依托医院的合作协商机制,鼓励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开展管理体制机制、运营模式等探索创新,支持依托医院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相关学科错位发展,推动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模式。(中国卫生杂志)

  全国政协委员,湖南省人民医院常务副院长向华提交了“努力构建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建议。他指出,近年来,我国城乡居民医保筹资标准逐年递增,但群众看病就医获得感与预期仍有差距。城乡居民医保筹资标准个人缴费和财政补助部分增长不同步,个人缴费负担相对较重。对于参保一年与多年持续参保的待遇享受没有体现区别,因此造成老百姓的参保意愿和需求降低,青壮年群体尤为明显。

  此外,城乡居民医保和职工医保待遇清单仍然存在差异,尤其门诊待遇差异较大。城乡居民参保人员仅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诊时可享受待遇,在上级医疗机构看普通门诊只能自费。而职工医保从2022年10月已启动普通门诊统筹政策,在区域内定点医药机构就诊均可享受门诊统筹报销待遇。

  一、国家层面优化城乡居民医保筹资机制,进一步稳定居民保险个人缴费标准,平衡个人缴费和财政补助结构,建立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各方承受能力和基金收支平衡三方面相适应的筹资机制。加大对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和低收入家庭城乡居民医保补助力度,稳定个人筹资的上涨周期(建议每2-3年调整一次)。

  二、发挥多层医疗保障效能,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政府指导的普惠型商业保险产品供给。普惠型医保保障责任向医保目录外倾斜:包括医保目录外的药品、耗材、检查化验等费用。加强商业健康保险参与深度和广度,从“个性化商业险种、保费分类”两方面入手。在个性化商业险种方面,探索罕见病、重大疾病、年龄相关高发疾病等按疾病种类;保费分类即按照上年度的健康保险出险情况确定下一年度的保费。加强慈善及社会救助:对因病返、致贫的参保人员实施支付政策倾斜,降低起付标准、提高支付比例、取消最高支付限额等补偿机制,及时将符合条件人群纳入救助范围,简化申请手续,畅通申请渠道。引导慈善等社会力量参与救助再保障,促进医疗救助与其他社会救助制度衔接。提高福彩公益金救助额度,在上年基础上逐步稳定提升。

  三、加强慢病门诊保障工作。把治疗周期长、对健康损害大、费用负担重的慢性病门诊费用纳入报销范围,对部分适合在门诊开展、比住院收治更经济方便的中医治疗,参照住院待遇管理,引导患者选择门诊就医,减轻就医负担,促进分级诊疗落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加大慢病筛查干预力度,贯彻“预防为主”的理念。

  四、加强医保政策宣传,倡导“人人入医保,医保为人人”的参保理念和普惠情怀。(中国卫生杂志)

  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骨科主任张伟滨提交了《构筑“规模化、规范化”医疗护理员行业的健康生态圈》等提案。

  当前我国的护工队伍面临护工数量缺口大、护工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特殊时期如春节则进一步加剧了护工短缺的供需矛盾,亟需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为此,竞博APP下载注册张伟滨提出六点建议:

  一、明晰范畴、统一准入。目前市场上对“护工”缺乏统一的称呼与清晰的职责界定。相关称呼有“护工”“医疗护理员”“养老护理员”“助理护士”“家庭陪护”“保姆”等。建议进一步细化相关工作范畴,明确将医疗护理员界定在医疗机构中承担病人生活起居照护为主的工作人员,与老人陪护员、助理护士相区别,并制定统一的准入标准(如年龄、身体状况、文化程度、考核要求等),使护工行业更加规范化。

  二、重视价值、积极宣传。建议联合相关媒体部门,制定多元化的医疗护理员行业宣传方案。此外,可以设立社会奖励机制,公开评选优秀医疗护理员,并进行社会表彰,提升医疗护理员工作的积极性,引发职业荣誉感。

  三、规范管理、权益保障。建议就医疗护理员工作时长、照护人数限制、应有薪资待遇等进行明确规定,保障医疗护理员的正当职业权利及相应的人身安全,并推动制定全国统一的医疗护理员行业认证标准。另外,还可开展“医疗护理员职业发展计划”,利用职业技能培训和设立高、中、初职业等级机制等,鼓励医疗护理员通过持续学习与专业提升来获取更优质的职业发展机会,提高职业认同感。

  四、创新队伍、多元服务。建议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试点“医疗护理员创业”模式,鼓励年轻人和失业者投身医疗护理员行业,推动服务模式与技术的进步,打造更具活力和创新精神的医疗护理员队伍;建立国家统一的医疗护理员登记和管理网站,发展医疗机构共享医疗护理员体系,采取统一的资源调配,确保满足特殊期间医疗护理员需求。

  五、统一培训、精进素养。建议在各地职业技术学校设立医疗护理员专业课程,进一步统一医疗护理员培训内容,并编制规范化的培训教材供医疗护理员培训和考核使用,并建设在线培训平台,实现全国培训资源共享,解决偏远地区医疗护理员培训滞后问题。竞博APP下载注册同时,实施“医疗护理员全员素质提升计划”,不仅关注医疗护理员专业技能培养,也关注医疗护理员的心理健康和人际沟通等,培养全方位关心支持患者的优秀医疗护理员。

  六、数智监管、优胜劣汰。建议相关部门构建数字监管平台,对医疗护理员行业进行全面监管。可通过物联网技术,实时跟进服务对象需求,提高人员调配和资源分配的精准性;采用区块链技术,构建“医疗护理员服务链”,追踪医疗护理员的服务情况,确保服务透明性和可追溯性;引入竞争机制,通过考评、打分、满意度测评等对医疗护理员进行优胜劣汰等,提高护工的服务质量。(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全国政协委员、内蒙古人社厅副厅长徐睿霞向大会提交了《关于建议将辅助生殖治疗费用纳入国家医保的提案》。

  当前我国出生率连续下降。2023年我国出生人口为902万人,人口出生率为6.39‰,是近74年(1950年以来)来的历史新低。人口连续两年负增长,总和生育率1.0左右,明显低于同时期全球主要国家的平均总和生育率(1.47到1.65之间)。辅助生殖技术是治疗不孕不育相对有效的方法。但由于不孕不育发病率高,病因复杂,助孕治疗时间长,费用高昂,每例大约都在10万元以上。

  一、将人工授精术、胚胎移植术、优选处理等涉及人群广、诊疗必需、技术成熟、安全可靠的辅助生殖技术项目尽可能多地纳入国家医保报销范围。

  二、将不孕不育症病因筛查的一些检验检查项目尽可能多地纳入国家医保(如化验等)报销范围,鼓励患者尽早就医,减少不孕不育患者因经济原因或抱有侥幸心理而延误治疗的情况。

  全国人大代表,深圳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常巨平提交“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部分条款”“加快我国薄弱医疗器械耗材国产替代”两份建议。

  据调研发现,在献血者志愿献血的血液中,每年因传染病指标不合格,以及包装破损、脂肪血、溶血、血量不足等原因,经各地血站检测不合格的报废率在3%-5%之间。按2021年全国采血量计算,该年度血站非检验阳性报废血的数量大约为114吨。对经血站检测不合格的血液,并未在其他任何用途加以有效利用,全部按照《医疗废物管理制度》进行处置。

  此外,目前体外诊断行业(IVD)质控品、校准品90%以上依赖进口,不但每年要花费一定数量的外汇,关键还在于,一旦欧美等国限制出口,相关行业将大受影响甚至遭遇灭顶之灾。从技术上看,经血站检测不合格的血液中的非检验阳性报废血本身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满足我国IVD的需求,如果允许这些不合格血液用于体外诊断质控品、校准品的制备,可以极大地减少相关产品对欧美等国的依赖,从而极大地推动我国血液科研产品的自主发展。因此,常巨平建议应予相应修改《献血法》的部分条款,科学界定并明确经血站检测不合格血液的可利用范围,制定不合格血液的包装、储存、运输、利用和监管的管理规定,进一步完善我国的无偿献血制度。

  常巨平建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对《献血法》以下之部分条款进行修改。第十条第三款建议修改为:“血站对采集的血液必须进行检测,未经检测或者检测不合格的血液不得向医疗机构提供。不合格血液的利用、监督,由国务院卫生健康行政主管部门另行制定管理办法。”

  第十一条建议修改为:“无偿献血的血液不得买卖,合格的血液必须用于临床;临床使用之外的血液,有关血站、医疗机构不得出售给单采血浆站或者血液制品生产单位,应按有关规定加以有效利用。”

  当前,国产医疗器械在我国医疗机构的使用占比远低于进口设备。以ECMO(体外膜肺氧合仪)为例,因进口机器价格昂贵,不同品牌ECMO开机费在2.5万-7万元不等,病人使用ECMO两周需花费至少20万元,业内也因此有“ECOM一响,黄金万两”的说法。

  即使技术达标,国产医疗器械仍承受着来自进口设备的巨大竞争压力。常巨平建议,要对医院配置国产大型医疗设备设立激励机制,并将国产器械耗材纳入医保,进一步拓宽国产医疗器械的应用场景。“我国已经研发出许多创新的医疗器械、试剂耗材,它们必须要有应用场景。要建立一定的激励机制,让医疗机构、老百姓多选择国产医疗器械。”常巨平说。(《南方都市报》、21世纪经济报道)

  全国政协委员,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炎症性肠病中心主任、老年医学中心学科主任甘华田建议,尽快制定《患者临终法案》,让“生前预嘱”具备法律效力。

  生前预嘱(Living Will)是处于不可治愈疾病末期的患者,在本人清醒的时候自愿签署的,能让患者明确表达自己的意愿,包括是否使用生命支持系统等,以尽可能保持自身尊严的方式自然离世的一份文件。在老年医学领域工作多年的甘华田,目睹了很多老年患者明明知道任何医疗措施都已经不可能逆转病情,救治希望不大,希望自己能更加有尊严地离去,但家属由于传统观念以及孝道思想的影响,坚决“不放弃”救治的案例。这不仅忽视了病人的意愿,剥夺了患者本人选择死亡的权利,也导致许多患者在生命终末期,遭受不必要的痛苦和折磨。无效的过度医疗所产生的医疗费用,也会加重家庭的经济负担。

  甘华田在提案中建议,应当加强对全社会进行“生前预嘱”知识的教育和普及,为推动“生前预嘱”的立法和实施,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其次,积极扩大“生前预嘱”试点。认真总结推广深圳的经验做法,加强监督,不断完善相关政策措施,积极探索在北京、上海等经济发达地区先行先试。并且,要积极推进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红星新闻)

  *“医学界”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