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沦为“熊猫科”?给咱孩子看病的医生真的不够了米乐m6
栏目:行业资讯 发布时间:2023-05-19
 米乐m6近日,一份网传的“安徽宿松县人民医院儿科医护人员转岗报告”被媒体曝光,10名医护人员联名写道:“儿科医护人员本月绩效比在医院有编制而整年不上班的人员都低,怎么养家糊口?”  报告中写道,该院儿科医护人员月绩效比在医院有编制而整年不上班的人员还要低(7月份儿科1.0系数是498.0元,行政后勤1.0系数是2600.0元)。报告言辞激烈,称“受不了多次侮辱,再次强烈要求转岗。”  虽然当事

  米乐m6近日,一份网传的“安徽宿松县人民医院儿科医护人员转岗报告”被媒体曝光,10名医护人员联名写道:“儿科医护人员本月绩效比在医院有编制而整年不上班的人员都低,怎么养家糊口?”

  报告中写道,该院儿科医护人员月绩效比在医院有编制而整年不上班的人员还要低(7月份儿科1.0系数是498.0元,行政后勤1.0系数是2600.0元)。报告言辞激烈,称“受不了多次侮辱,再次强烈要求转岗。”

  虽然当事医院通过临时调整政策,解决了当下的矛盾。但长期以来,儿科医护“工作累、工资低”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两位医生还透露,今年以来的新冠疫情更是让这一“顽疾”雪上加霜。

  据2017年《中国儿科资源现状白皮书(基础数据)》数据显示,当前中国儿科医生总数约为10万人,却要服务2.6亿0岁至14岁儿童,平均每2000名儿童才能拥有1名儿科医生,儿科医生缺口已经超过20万米乐m6。

儿科沦为“熊猫科”?给咱孩子看病的医生真的不够了米乐m6(图2)

  大家平时进儿科诊室看到的总是人满为患,医生被围得水泄不通。有儿科医生在接受记者采访中表示:“我在儿科,最清楚我们医生的辛苦了。有的医生接待病人最多时,一天能看200多病人,值个小夜班,看100多个病人也是常事。忙的时候连口水都不敢喝,怕上厕所耽误时间。”

  有医生更是表示“累死累活的,一个月就拿几千块钱,有时候真的是不想干了。有一次我遇到一个加拿大医生,他问我收入这么少,为什么还坚持做?”

  在医学生中,流传着一个顺口溜,“金眼科,银外科,打死不去小儿科”。真实镜头下的儿科医生,熟悉又陌生。外界看来,它高薪、稳定、社会地位高,但几乎没人去深入调查过他们真实的生存现状。刨除工资低、工作压力大、晋升难、猝死、医闹、暴力伤医……他们也在承受着许多来自生活的压力,白大褂下的他们,也是有家庭的普通人。一边忙着救人,一边想方设法保命,这就是他们最真实的世界。

  按理说:如果一个行业难度高、风险大、需求旺盛而产能极度短缺,那这个行业应该是收费标准极高,经济效益极好,从业人员待遇极优厚。但现实是,中国儿科,恰恰是收费标准极低,经济效益极差,从业人员待遇极寒酸。

  中国孩子看病难,是因为儿科医生少;儿科医生少,是因为儿科待遇低;儿科待遇低,是因为儿科效益差;儿科效益差,是因为收费太低。

  要想改变中国儿科医生的处境,仅仅靠这样的报告书或者抱怨书,是没有用的。医院的政策扶持或许能奏效于一时,但无法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儿科医生收入低待遇差的处境,也无法从根本上改善优质儿科医务人员严重短缺的状况。

  “三高一低”重负下的儿科医生们是坚守还是逃离,是悬在万千儿童家长心中的隐忧。

  @emsdhy: 我也是一名基层儿科医生,工作20多年了,一直以来收入不到后勤平均绩效1/3。一样的值班,节假日不休,经常到产房,到手术室参与新生儿抢救,但收入惨不忍睹,多次萌发辞职念头。几年前国家提出重视儿科后,医院给予保底,约拿后勤平均奖1/2,18年换了个院长,调整发展方向后,重新发挥我科特长,加强儿保及相关优势科目,面向基层,保健与临床相结合。从19年起,我科人均绩效终于达到了院平均奖,大家也安心了。

  @但: 大家对儿科医生的要求非常高。儿科俗称 “哑” 科,大部分儿童并不能精准描述自己的感受,儿科医生看诊,不仅付出多,稍有不慎,还会面临家长的不理解,引发纠纷。收入低、压力大、风险高、常年劳累……这些词简直成了儿科医生的标配。因此,儿科成了瘟神一般的地方,没去的坚决不去,已经去了的千方百计要逃离。

  @一只灵活的猪头: 连续8个月绩效不过千的资深儿科住院医路过!同一地区的同学80多人,一半以上的人已经辞职跑路!还有医院的儿科护士也采取了要求转岗的办法。

  @夏天真好: 上个月我们医院儿科护士集体造反,拒签月度绩效考核分配,最后以行政不得领绩效、把儿科护士长换了、儿科所有护士都转岗到其他科室收尾,才平息了风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