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产儿协米乐m6作 救助患病新生儿
栏目:行业资讯 发布时间:2023-05-31
 米乐m6新生儿是目前医疗领域年龄最小的患者群体,因其具有特殊的生理代谢环境和先天性出生缺陷为主的疾病谱米乐m6,新生儿专业也成为全部儿科临床专业中唯一以年龄划分的专业学科。由于筛查和治疗分别在产科和新生儿科开展,这让新生儿科的发展受到不少制约。首都儿科研究所新生儿外科团队在马立霜教授的带领下,探索了学科发展新路径,让更多新生儿获得了更好救治。团队多次获得“全国妇幼健康科技奖”“中国出生缺陷干预

  米乐m6新生儿是目前医疗领域年龄最小的患者群体,因其具有特殊的生理代谢环境和先天性出生缺陷为主的疾病谱米乐m6,新生儿专业也成为全部儿科临床专业中唯一以年龄划分的专业学科。由于筛查和治疗分别在产科和新生儿科开展,这让新生儿科的发展受到不少制约。首都儿科研究所新生儿外科团队在马立霜教授的带领下,探索了学科发展新路径,让更多新生儿获得了更好救治。团队多次获得“全国妇幼健康科技奖”“中国出生缺陷干预救助科技奖”“全国巾帼建功先进集体”。

  随着临床检测手段的进步和高龄产妇的增多,大多出生缺陷的新生儿在胎儿时期就已被识别。其中,以先天性膈疝为代表的患病胎儿常常在产前就被宣判“死刑”,而事实上却有救治希望。

  先天性膈疝(CDH)是一种非常严重的先天性结构畸形,由于膈肌先天发育不良或者缺损,胎儿腹腔内容物可通过缺损进入胸腔。先天性膈疝患儿虽然可以经过手术修补膈肌缺损,但疝入胸腔的脏器可影响肺组织发育,引起肺发育不良以及肺动脉高压。若没有及时干预,患儿出生后很快会出现呼吸窘迫,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对这些患儿救治的困境在于儿科医院不是产前诊断机构,胎儿在出生前往往无法得到专业儿科专家的咨询指导。胎儿在产科早期诊断出生缺陷后,与生后治疗的儿科医疗服务存在脱节,会使许多有可能治愈的胎儿得不到客观合理的评估。面对这种情形,恐慌的孕妇及其家人常会选择终止妊娠。调查显示,因产科、儿科缺乏共同认知,膈疝诊断后61.5%的家庭放弃治疗而引产,出生时66.9%新生儿窒息死亡。

  为让儿科提早介入到孕期环节参与胎儿产前诊断与评估,避免不必要的引产事件,我们团队搭建了产儿合作平台。团队立足我国实际情况,瞄准国际医学前沿,持续聚焦威胁新生婴儿生命严重结构畸形的救治,如:先天性膈疝、食管闭锁、肠闭锁、脐膨出等,开展并推广新生儿外科微创技术、危重症救治技术,逐步制订和完善相关诊断、评估、治疗的技术规范。

  通过创新开展产儿强强联合,团队搭建了产前—产时—产后MDT平台,对CDH等患儿实施全周期全方位一体化诊疗。整个诊疗流程包括产前诊断评估、胎儿期干预、出生待产、产时宫外手术、危重新生儿转运、微创手术治疗、术后多学科联合救治、术后康复指导等。多个环节的紧密衔接,显著改善了严重先天畸形患儿的预后。

  有了产儿合作平台,胎儿一经诊断,即可得到产科和儿科共同关注,使CDH患儿得到迅速、合理、有效治疗。治疗团队为患儿实施产前评估、生后绿色通道转运及腔镜技术微创治疗的全方位一体化诊疗。

  我们新生儿外科团队与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等多个国家级及市级的产前诊断中心、胎儿医学中心形成常态化合作机制。依托产儿协作优质平台,大家对出生缺陷患儿实施高效转诊米乐m6,通过专业培训、人才培养、学术会议、远程会诊等多方面的合作与交流,推广先天性结构畸形危重症产前评估、绿色通道转运,以及生后治疗与随访一体化管理模式,对早产低体重、危重新生儿膈疝、食管闭锁等严重畸形已经形成微创治疗体系。

  10多年来,团队与北京市10家产前诊断中心和26家产院/产科逐一建立密切合作,产前诊断严重结构畸形高危儿分娩现场,我们新生儿外科团队到场率100%。团队牵头北京市产儿跨学科联合救治,救治体系覆盖北京并延展到京津冀,提供24小时危重新生儿的转会诊服务。截至目前,团队转运救治危重疑难及珍贵儿上千例,转运成功率100%。

  此外,团队牵头建立了覆盖京津冀的新生儿多学科诊疗(MDT)网络,实现了新生儿疾病京津冀双向转诊、分级诊疗,发挥医联体优势,开展院间合作无缝衔接。多学科的合作降低了围产期的并发症和死亡率。

  很多有先天性缺陷的新生儿,经过手术治疗后,能和其他普通孩子一样健康成长,有些缺陷甚至在新生儿出生后3~6个月能实现自愈。为了获得更好的救治效果,我们团队开展了一系列临床研究。

  以往对CDH的救治以传统开胸、开腹手术为主,重症CDH病死率超过70%。团队率先借助微创腔镜技术,治疗低体重、早产、需补片修复的危重症膈疝新生儿。团队救治的患儿中,微创手术占比85%,危重症超过80%。近15年来,项目组新生儿重症膈疝术后存活率从50%显著提升至89.5%。

  对于救治过的患儿,团队建立了长期预后随访体系,为患儿及家庭提供术后近远期康复指导。

  团队建立了规范的多学科协作治疗技术体系,针对呼吸、循环管理和肺动脉高压等关键点重点攻关。团队探索出一套更安全、创伤小、更经济的围术期治疗方案,相较国外普遍使用的体外膜肺氧合(ECMO)救治方案,可达到相仿的治疗存活率。

  团队建立的新生儿膈疝产前评估模型、产时手术及腔镜微创治疗的产儿一体化诊疗方案,每年为200万新生婴儿提供“生命网底”的安全保障。建立CDH预后评估产前预警模型,将产前诊断胎龄、肝脏疝入、染色体异常作为CDH产前评估分层标准,准确率96%,有效避免了过度引产。明确的妊娠结局评估可为患儿家庭提供精准的产前指导,合理选择应对方案,减少严重出生缺陷。

  在打通产儿学科脱节的过程中,创建危重新生儿转运队伍,搭建绿色通道是重要一环。团队点对点对接到各大产院产科待产,一年又一年,专业细致的服务、得当的治疗和良好的救治结局渐渐赢得产科同仁的信任与合作。新生儿外科专业救治覆盖到北京市的每一个新生婴儿,突破了诊治分离的困局。对于新生儿转运和后续的救治,一位患儿家属评价:“整体感觉是一气呵成,非常高效!没有一秒是浪费的。”

  面对焦虑无助的患儿家属,团队成员在每一次接诊时,都会进行多次深入浅出的细致沟通,提前帮助家长了解疾病的病情和治疗手段、预后情况,做好心理疏导和心理建设,与家长建立充分信任。有了彼此的信任,即使病情反复、迁延,甚至处于最困难的胶着状态时,家长往往都会理解、配合。还有更多的是患儿获救后家长们的感慨:“所幸遇到了你们,在最为无助的时候并未失去希望”“在这里,无数危重患儿扬起生命的风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