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医生夜班12小时平均12分钟接待1个:“这已经是轻松的”米乐m6
栏目:行业资讯 发布时间:2023-03-30
 米乐m6“宁看十男,不看一妇,宁看十妇,不看一儿。”在医疗圈,这句俗语经常被儿科医生拿出来调侃自己。  近年来,“儿科医生荒”经常成为舆论热议的话题,医生马不停蹄,家长大排长龙,已成为不少儿科门诊的常态。  近日,中新网记者走访了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以下简称“儿研所”),记录了一位夜班急诊医生的12小时。  对于一名已经工作了12年的急诊医生来讲,高强度的夜班急诊,早已成为生活中的常态

  米乐m6“宁看十男,不看一妇,宁看十妇,不看一儿。”在医疗圈,这句俗语经常被儿科医生拿出来调侃自己。

  近年来,“儿科医生荒”经常成为舆论热议的话题,医生马不停蹄,家长大排长龙,已成为不少儿科门诊的常态。

  近日,中新网记者走访了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以下简称“儿研所”),记录了一位夜班急诊医生的12小时。

  对于一名已经工作了12年的急诊医生来讲,高强度的夜班急诊,早已成为生活中的常态。

  9日凌晨1点,米乐m637岁的儿研所主治医师吕芳已经工作了5个多小时。她从前一晚7:50坐到这间诊室开始,已连续问诊了近30名患儿,甚至未曾起身去过洗手间。

  “宝宝哪里不舒服呀?”面对无法清晰表达自己病情的孩子,吕芳接诊后,都会一一细致耐心地对孩子进行问诊、查体。摸摸孩子的肚子、用听诊器听一听心肺是否有异常、检查孩子咽部状况

  在事无巨细的检查之外,她还会关注到孩子身上的一些细节,和患儿亲近与沟通。

  凌晨2:00,面对一个发烧的患儿,吕芳看到孩子手臂上有残留的水彩痕迹。“你今天是不是画画了呀?宝宝真棒,真有才,来张嘴给阿姨看看,啊”

  一边是诊室里的通宵达旦,另一边则是候诊区里的大排长龙。后半夜1点多的儿研所急诊大厅里,仍然人头攒动,候诊区的椅上坐满了从全国各地带孩子来看病的家长,机器的叫号声、孩子哭闹声、家长哄娃声此起彼伏。

  当晚,和吕芳一起出夜班急诊的还有5名医生,面对两三百个夜间急诊患儿,吕芳和她的同事们一刻不敢停歇。不过,即便这样,诊室外焦急等待的家长们,依然不时抱怨:医生太少,叫号太慢。

  近年来,“儿科医生荒”时不时就能成为舆论讨论的话题,供需之间所存在的巨大的缺口,投射到医院,就是每一名儿科医生高强度的工作压力。

  在吕芳的电脑屏幕上,可以随时看到候诊患者的数量。随着时间逐渐走向黑夜,屏幕上的数字也在不断增加,在22:15时,电脑屏幕上的数字为33,而到了后半夜1:30,这个数字已经上升到了47。

  凌晨4:42,在吕芳的电脑显示器上,等待患者的数量终于来到了“0”,她也终于可以舒一口气,起身去了接了一杯水,去了一次洗手间。这是她连续工作近9小时后,第2次起身离开诊室。

  不过,休息只持续了20分钟,到了凌晨5点刚过,急诊大厅的广播里又想响起的叫号声。窗外的天空已经透亮,夜班的吕芳重新投入工作,急诊大厅陆续迎来早上来看病的孩子。

  清晨8:00,医院新一天的门诊已经开始,吕芳看完了她这个夜班最后一个号。整理好桌上的病历,和白班医生做了工作交接,吕芳的这个夜班算是正式结束。

  从晚上7点50分接班,到第二天早上7点50交班,12个小时的夜班急诊,儿研所的4个急诊诊室共接诊283名患儿,吕芳一共接诊了56个孩子,平均12分钟左右就要接待一名。

  “现在还只是儿科疾病的淡季,在冬天流感高发期,一个急诊医生一晚甚至要看超过100个患者。我们辛苦点,也是想让孩子少受罪,让门外的家长少着急。”吕芳说。

  常年在医院和孩子们打交道的吕芳,回到家后也有自己的两个孩子要照顾。由于儿科医生的职业特点,工作压力大、与家人聚少离多总是不可避免。

  吕芳的儿子今年6岁,女儿今年才2岁。而孩子们的爸爸,也是一名急诊医生。这晚,当吕芳值夜班的同时,孩子们的爸爸也正在另一家医院出夜班急诊。而每当夫妻同时出诊,吕芳的两个孩子只能交给两方老人轮流照顾。

  “上有老下有小,而自己工作的特殊性,一方面觉得对不起孩子,没有时间多陪伴他们,另一方面也觉得对不起父母,让他们平添奔波。”吕芳说,每一个有医生的家庭都有各种各样的困难,但面对医院里这么多孩子,也唯有坚持。

  12年前,吕芳从医学专业毕业后就来到儿研所工作,执业这么多年,吕芳不愿意多提自己在工作与家庭之间严重“失衡”。在她看来,这是每个医生家庭的常态,更何况自己的家庭里有两个急诊医生。

  对于夜班,吕芳觉得给自己更大挑战的是生物钟的调整,以及夜班里的身体困倦与精力专注之间的抗衡。

  上夜班之前,吕芳总是要在家中好好睡一觉,但毕竟,白天还有家事要处理,米乐m6有孩子要照顾,睡觉很难睡踏实。而不管夜班前睡了多久,到了后半夜还是会犯困,尤其是早上五六点钟,在历经一夜的工作后,她甚至同样的问题都要问上几遍,不断向孩子和家长确认。

  医生时刻马不停蹄,患者依然排着大队,在很多医院的儿科门诊,这样的场景几乎就是常态。

  根据国家卫健委的数据,截至2018年底,全国儿科医生达到了15.4万名,每千人口的儿科医生数量为0.63名。而在2015年,全国则只有12万儿科医生,每千人口的儿科医生不到0.5名。

  三年的时间,中国儿科医生供需矛盾虽正在缓解,但这一比例相比发达国家的水平依然差距较大。

  今年5月,国家卫健委妇幼司司长秦耕曾在发布会上对记者表示,国家正从学历教育、全科医生培养、住院医师的培训、转岗培训等多方面充实儿科医生队伍建设,2020年的目标是每千人口的儿科医生达到0.69,通过多个渠道是有能力达到这个目标的。

  在一些儿科专家看来,虽然都叫急诊,但儿科急诊和成人急诊还是有着本质的不同。儿科急诊除了担负和成人急诊一样的抢救等功能外,在普通门诊夜间关闭时,急诊仍承担门诊的职能。

  这样的设置也直接导致了夜间患者数量的居高不下,纵使有些患者的情况完全不能称之为“急”。正如记者所见,在儿研所推行分级诊疗后,吕芳12小时的夜班,所需输液的患者也仅有区区一二例,其所接的患者,绝大部分都是4级患者,即病情最轻的一级。

  “其实我们接诊的很多病例,严格意义上并不是急诊的范畴。”吕芳介绍,往往孩子出现发烧、头痛、过敏等症状,家长都会很紧张,从而不分时间地选择急诊。“谁家的孩子不是掌上明珠呢?我也是家长,很能理解他们的心情。”吕芳说。

  不过,她也建议,如果孩子只是发烧,精神状态还比较好,并没有必要折腾全家人大半夜来看急诊。与其选择大半夜跑到医院,增加交叉感染的机率,还不如选择在白天看门诊,这样检查更方便、值班医生更多,科室更全面,看病的效率也会更高。

  近日,山东青岛一位宝妈上传了一段宝宝看医生的视频,瞬间爆红!视频中,医生拿着听诊器听孩子的心跳,萌娃也不甘示弱,拿着玩具听诊器不停地往医生胸口怼

  每到冬季流感高发季,儿科看病难问题就会再次凸显。一面是儿科医疗资源短缺,孩子看病难;另一面则是儿科医生群体面临“活儿难干”“人难留”等多重困境。儿科问题究竟如何破解?

  “我一下子懵了”,在小小的诊室里,当面对突然冲上来打他的一对家长时,儿科医生常冠斌根本没有准备。躺在病床上,他这样向记者回忆。

  “上夜班会给我的生活带来一些影响,但既然当初选择了从医这条路,就要克服困难,坚定地走下去。”总医院重症医学科主治医师王黎这么说。

  “小猪佩奇身上文,值班用来哄病人。”4月7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小儿外科主治医师杨磊为了让患者小朋友们心情愉悦,主动在自己左手上画了一只流行卡通人物小猪佩奇来“讨欢心”。

  连日来,全国多地暴发流感,各大医院儿科门诊就诊量均呈上升趋势。不少儿科医生放弃调休,轮班应诊,依然忙不过来。超负荷工作的背后,凸显出儿科医生紧缺的窘境。全面二孩时代,“儿科医生荒”如何破解?

  近日,山东省淄博市第一医院女护士吴红在指导老人做检查时,因声音动作“夸张”地引导帮助老人而走红网络。

  1月5日,长沙天马医院组织开展“心理护理在临床上的应用”专题讲座,全院医生、护士、后备干部及护理业务骨干共100余人参加了此次“心理SPA”。

  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关节外科、运动医学科副主任曾春及科里的其他医生护士,最近收到了一份特别的“感谢信”——一组手绘漫画,是由他主刀手术的一位髌骨脱位的大二女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