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博APP下载注册:《易经》溯源简述(完整版)
栏目:行业资讯 发布时间:2024-03-01
 《易经》是远古传承流布演变至今的中华文明成果,经考证溯其根源,为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两幅神秘图案,河图与洛书。后由上古伏羲氏根据河图洛书创作八卦,称为“先天八卦”,再由周文王姬昌在伏羲氏的基础上创作“后天八卦”,演化为六十四卦并附以卦辞和爻辞,称为《周易》。现代易学者所称《易经》,主要包括《周易》和《易传》两个部分,简称“经传合一”。《易传》为圣人孔子晚年所作,全书由七个部分十篇组成,后世简称为

  《易经》是远古传承流布演变至今的中华文明成果,经考证溯其根源,为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两幅神秘图案,河图与洛书。后由上古伏羲氏根据河图洛书创作八卦,称为“先天八卦”,再由周文王姬昌在伏羲氏的基础上创作“后天八卦”,演化为六十四卦并附以卦辞和爻辞,称为《周易》。现代易学者所称《易经》,主要包括《周易》和《易传》两个部分,简称“经传合一”。《易传》为圣人孔子晚年所作,全书由七个部分十篇组成,后世简称为“十翼”。《易传》是儒学的重要经典,是对《周易》的注释解说,孔子历经艰辛撰写此书主要是为引导后世、传承文明、弘扬绝学。

  河图洛书是《周易》的基础,后世称河图洛书为上天垂象,其由来是中华文明史上的千古之谜,蕴含了深奥的宇宙星象之理,被誉为“宇宙魔方”,是中华文化、阴阳五行术数之源。

  河图洛书最早收录于《尚书》,其次在《易传》之中,诸子百家多有记述。其最有名的出处来自于《易传·系辞》上传第十一章中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这句话,后世并据此认为八卦就是根据两幅图推演而来的。第一次给这两幅图命名的是北宋易学家刘牧,他精研陈抟所传《龙图易》,著书《易数钩隐图》(经学注释),河图洛书因而为世人所知。但欲从实证的角度来确定河图洛书的出处,至今却没有严格的科学依据。2014年11月11日,中华文明起源的传说——河图洛书,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竞博APP下载注册:《易经》溯源简述(完整版)(图1)

  实际上,经过诸多专家研究考证,河图洛书是远古时代人民按照星象排布出时间、方向和季节的辨别系统。河图1—10数是天地生成数,洛书1—9数是天地变化数。万物有气即有形,有形即有质,有质即有数,有数即有象。气、形、质、数、象五要素用河洛八卦图式来模拟表达,它们之间巧妙组合,融于一体,以此建构出一个宇宙时空合体,及万物生成演化运行模式。

  “河图”的“河”,其实是指星河、银河。二十八星宿也是由银河中得来,河出图并非黄河出图,而是从星河中星宿演化而成。河图最初的原型是一条白色旋转的龙,将银河画成白龙,围绕着中点运转,而这个中点是北极星。这幅图在后来演变成了一黑一白两条龙,逐渐成为了今人熟悉的太极阴阳图。在古人的观测中,其它所有的星星都是动态的,包括太阳和月亮,只有北极星是唯一不动的,这个唯一不动的星,古称为天极,也就是天极神。从空间方位来讲,东西南北和四面八方交叉点的那个地方叫中。这点从河图纹上来看,它正是北极星的这个位置。天上的位置,和地下的位置是对应的。孔子曾在《论语》中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这句话里的“居其所”指的就是天极所在的位置。因此古之圣贤大德常言,君子为人处世当顺天厚德,居中守正,秉持中庸之道,以独善其身、兼济天下。中华文化诸子百家皆据此一脉相承至今。

竞博APP下载注册:《易经》溯源简述(完整版)(图2)

  河图本是星图,其用为地理,在天为象,在地成形。在天为象是指三垣二十八宿,在地成形则为青龙、白虎、朱雀、玄武、明堂。河图之象、数、理,至简至易,又深邃无穷。河图上,排列成数阵的黑点和白点,蕴藏着无穷的奥秘。“洛书”之意,其实就是“脉络图”,是表述天地空间变化脉络的图案。洛书的内容表达实际上是空间的,包括整个水平空间、二维空间,以及东西南北等方位。

  河图上,排列成数阵的黑点和白点,蕴藏着无穷的奥秘,而洛书上,纵、横、斜三条线上的三个数字,其和皆等于15。河图洛书与二十八星宿、黄道十二宫对照,它们有着密切联系。河图洛书最早记录在《尚书》之中,其次在《易传》及诸子百家之中多有记述。太极、八卦、周易、六甲、九星、风水等等皆可追源至此。

  西汉刘歆以河图为八卦,以《尚书·洪范》为洛书。汉代的《纬书》中有河图九篇、洛书六篇,以九六附会河洛之数。宋初陈抟创“龙图易”。吸收汉唐九宫说与五行生成数,提出一个图式,名龙图,即河图。西蜀隐者则以陈抟的先天太极图为河图。刘牧将陈抟龙图发展为河图、洛书两种图式,将九宫图称为河图,五行生成图称为洛书。南宋朱震于《周易挂图》中载其图。南宋蔡元定认为刘牧将河图与洛书颠倒了,将九宫图称为洛书,五行生成图称为河图。朱熹《周易本义》卷首载其图。后世所称一般以蔡说为准。南宋薛季宣以九数河图、十数洛书为周王朝的地图、地理志图籍。清黄宗羲《易学象数论》、清代胡渭的《易图明辨》也认为河图洛书为图经一类。现代学者高亨认为河图洛书可能是古代地理书。另有人认为河图为上古气候图,洛书为上古方位图,或认为河图为天河之图。自古以来,众说不一,人们关于河图洛书的探求从未间断停歇。

竞博APP下载注册:《易经》溯源简述(完整版)(图3)

  (其中,单数为白点为阳,双数为黑点为阴。四象之中,每象各统领七个星宿,共二十八宿。)

  以上为《河图》。其中四象,按古人坐北朝南的方位为正位就是: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此乃风水象形之源也。

  根据考古发现,原始的河图雏形出现得相当早。在陕西华县元君庙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距今六千年左右的陶器上,有用锥刺成五十五个小圆点组成的三角图案。据专家研究,这个图案与古代有关河图著作所载的河图推演图极为相似,推断其可能就是原始的河图。

  1987年河南濮阳西水坡出土的形意墓,距今约6500多年。墓中用贝壳摆绘的青龙、白虎图像栩栩如生,与近代几无差别。河图四象、28宿俱全。其布置形意上合天星,下合地理,且埋葬时已知必被发掘。同年出土的安徽含山龟腹玉片,则为洛书图像,距今约5000多年。可知那时人们已精通天地物理、河图洛书之术了。据专家考证,形意墓中之星象图可上合二万五千年前。这说明邵庸等先哲认为“河图、洛书乃上古星图”,其言不虚。

竞博APP下载注册:《易经》溯源简述(完整版)(图4)

  相传易学最早有三部书,分别是《连山》、《归藏》、《周易》,合称“三易”,其主要是用“卦”的形式来说明宇宙间万事万物循环变化的道理。至今,只有《周易》流传下来,《连山》和《归藏》早已失传,不知所踪。易学中有俗语说“夏有连山,殷有归藏”,竞博APP意思是夏朝的《易》是《连山易》,商朝的《易》是《归藏易》。

  关于《周易》,后世有两种说法:其一《周礼》有云:“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一曰《归藏》,一曰《周易》”,而此说认为《连山》为神农时代的筮书,神农也称“连山氏”,《归藏》为黄帝时代的筮书,黄帝也称“归藏氏”,后夏用《连山》,商用《归藏》,西周所用之书则冠以“周”字,名为《周易》;其二则取东汉末年儒家学者、经学家郑玄《易赞》,“‘连山’者,象山之出云,竞博APP连连不绝。‘归藏’者,万物莫不归藏于其中。‘周易’者,言易道周普,无所不备。”故而《周易》的“周”字,义为“周普”。

竞博APP下载注册:《易经》溯源简述(完整版)(图5)

  历代学者对《连山》或信或疑、或是或否,聚讼纷纭,了无定谳。东汉时期的的确确有过一部《连山》,同时还有过一部《归藏》。桓谭《新论正经》云:“《易》: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连山》八万言,《归藏》四千三百言。《连山》藏于兰台,《归藏》藏于太卜。”桓谭是东汉人,其言之凿凿,说有《连山》、《归藏》,其中《连山》有八万言,在古代的书籍里,可算是鸿篇巨制。另一个力证就是去东汉未远的晋代皇甫谧《帝王世纪》和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里都引有《连山易》的文字,可证桓谭之说并非无据,说明东汉时代的确有一部《连山易》。

  有学者认为,《连山易》与《归藏易》虽然失传,但其内容不可能无影无踪,至少它们的书名是追索其内容的重要线索。既然《周易》这本古代化学典籍是它们的同类,那么它们也必同化学有关。虽然《周易》系统讲解了元素的形成,分布及其作用,但这也只相当一部现代基础化学,或称为无机化学,有机化学与核化学部分都没有涉及。而无机化学与有机化学、核化学无法截然分开,故《连山易》与《归藏易》极有可能是对这两部分的补充,即它们分别是古代的“生物化学”与“放射化学”。

  在现代“有机生物化学”课本中,我们经常用“链”来形容分子团所连成的有机大分子,如“饱和链”、“不饱和链”、“环链”、“肽链”、“DNA链”等等,而“链”是由一个个金属环相扣而成。古人用“山”替代“环”,用起伏连绵的山脉来形容这些有机大分子的形态,有异曲同工之妙。如果说把有机化学更名为“链化学”不算过分的话,古人将其称为“连山易”也在情理之中。

  如今,我们已无从得知古人研究了哪些有机大分子,但他们的有机化学知识必然会被运用于生物学与医学,在古人留下的医学文献中,应该有《连山易》的思维痕迹显现出来。从西汉人归纳整理出来的《内经》(包括《素问》与《灵枢》)来看,除人体的五脏六腑用地球的“五行”来喻指外,人体筋胳中的许多穴位还直接用山形水势来比附。如梁丘、三里、巨虚、丰隆、厉兑、商丘、陵泉、大包、承山、昆仑、涌泉、内关、风池、丘墟、天泉、外陵、鹤顶、地机、陷谷、天柱、灵台、曲垣、陶道、玉田、支沟、金门、风岩、珠顶、岩池、下关、地仓、石门、地甲、梁门、石关、四连、外丘等,有如随筋络进入蜿蜒起伏的山脉,巡视一处处胜境,这些穴名的最初来历极可能同《连山易》有关。

  古代医家还把不同的脉象描述为浮、沉、迟、数、虚、实、滑、涩、洪、细、濡、弦、紧、促、结、代等,而我们同样可用这些脉形来描绘千里连绵的山势,现代的心电图画的就是这峰来波往的山脉。《连山易》中的内容在渗入古代医学文献的同时,还有可能窜向堪舆风水杂学之中,人们将其发挥运化,用于观山说水、择宅选坟,逐渐演变出一些有关峰岭骨象、地气结穴、藏风得水,虎踞龙盘之说。

  有关核化学的《归藏易》则不容易流传于民间,一是知易者不敢贸传,二是学易者极难透彻。况且,其易理高险,习无所用,归藏于深山,自成必然。在《归藏易》中,砹At、氡Rn、钫Fr、镭Ra、锕Ac、钍Th、镤Pa、铀U等放射性元素必有它们各自的古(卦)名,而且它们的卦象也可能同“六十四卦”类似。如果未来的考古学家能发现现叠有7层爻的卦象出现,极有可能是《归藏易》卦。当然,《归藏易》中的某些卦辞可能就散落在浩如烟海的古代文献之中,只是我们现在还无法识别。

  后世还有人认为《周易》是一部道家内丹功法,有比较系统的内丹理论。例如:“天地变化,圣人效之”的天人合一论;顺生人、逆成丹的雏形——原始反终,以知生死,从而复归太极;“复见天地之心”的原始炼丹火候论。其次,《周易》中对人们修养德性的要求可能诱发出气功。《文言传》说“闲邪存其诚”;《损·大象》说:“惩忿窒欲”《颐·大象》说“慎言语,节饮食”;《系辞·上传》》说“无思也,无为也,感而遂通”等等,都有诱发出气功的可能;并称《周易》中的咸、艮、困、震、夬、颐等卦中即有具体的修法。

  不论以上说法是否属实,可以肯定的是,“三易”学说自古以来就像天道一样,应用贯穿于中国人生活的各个方面,推动着中华发展历史不断向前。

  现在已经有人在秦人墓中出土归藏易。可以证明连山归藏实属存在。《连山》,首先以艮卦开始,象征“山之出云,连绵不绝”,为夏代易学。我们知道,夏朝的建立者是大禹的儿子启,启得以承继王位,建立夏朝,完全是借助于他的父亲禹。禹是靠治水起家的。夏代的“易”《连山》,很可能不起始于夏,而是出现在尧、舜时代。当洪水泛滥的时候,人们无处逃生,只能向高山跑。在落荒逃命的先民们的眼睛里,世上能够解救他们于洪灾水患之中的,大约只有这山。于是人们感恩于大山,视“山”为伟大之物、为佑护之神。当巫师禳灾祈福时,便认为大山有超自然力,甚至认为“山”为第一神。由此,易卦的首位为“艮“(山)也就毫不奇怪了。鉴于此,那时的“易”便被称为《连山》了。《说文》“山”云:“宣也,宣气而散生万物,有石而高象。”山显而大,百物毕备。两艮相叠而连绵,云气穿环其间,其象威武雄健,气势磅礴。

  有学者认为,“连山”是指人的命运与山相连相关。如果没有山,哪能逃出洪水的困扰和危害?由于《连山》与大山阻挡洪水有关,夏朝君王的先祖禹是以治水而出名得天下,所以延用《连山易》被夏王朝所接受,这样《连山》得以流传,从尧、舜时代到夏代。天地之子,莫出其长,所谓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大天之下,足堪睥睨万物,领导万物,非崇山莫属。崇威壮、崇雄武是夏人精神,后人将《连山》视为夏易。

  到了殷商时代,情况有所不同了,洪水早已消退,人们对于洪水侵害的记忆已经淡漠,有的甚至全然不知,也许老人还会提到它,即便老人也是听上一代老人述说的。因此,人们对于“易”卦从艮(山)起始并称之为《连山》,就开始感到莫名其妙、难以理解。此外,商王室出于政治的考虑,感到应该改编《连山》。既然“易”是决定军国大事的偏振,那么使用业已被推翻了的夏朝的《连山易》,似乎不大合适,因为它不利于其政权的巩固。于是殷商决定改变易名,也要改变“易”的结构,特别是对起始卦。商王室因时而变,如此煞费苦心,也符合易理常道。

  传说中,商人的祖先为“契”。契的母亲叫简狄。简狄为有氏之女,曾与两位伙伴去河里洗澡,见到玄鸟(燕子)落蛋。简狄拾取玄鸟蛋而吞下去,就怀了身孕,然后生下一个儿子,即“契”。于是商人以玄鸟为其图腾标志。这也是母系氏族社会中“知其母,不知其父”的反应。既然殷商的祖先出自母亲简狄(和玄鸟),那么他们的一切都是这个伟大的母亲给予的。于是,殷商将“夏易”的《连山》改为《归藏》,由坤卦开始,象征“万物莫不归藏其中”,即一切都来自己母亲简狄,引申为人类的文化与文明,都以大地为主,万物皆生于自然,终于又归藏于自然。

  周代人文文化的开始,便是著名的周文王囚而演易的故事,也就是现代流传甚广的《周易》。春秋时,就有《周易》提法,在《春秋左传》这部史书当中,多次提到“周易”,但从当时人们运用的《周易》看,只包括六十四卦的卦画(符号)卦爻辞。《周易》将易学正式推广普及到社会,全面服务于人们的生产生活,代表着易学研究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的一个重大里程碑,影响无比深远。

竞博APP下载注册:《易经》溯源简述(完整版)(图6)

  周文王姓姬名昌,于公元前1148年出生于岐山(今陕西岐山境内)。他与五帝之首的黄帝同姓,是黄帝的后代。黄帝的曾孙帝喾生后稷,后稷被尧举为司农,对推动我国农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后稷14世孙季历(公季)便是周文王的父亲。文王的母亲名太任。据记载,文王出生时,有赤鸟衔丹书落于他家的房屋上,人们认为这是一种吉祥的先兆——圣瑞。意思是说上天预示人们有一位圣人降临人间了。文王生下来以后,长着四个,到了成年,“龙颜虎肩,身长十尺”。“龙颜”是说文王有帝王之相。

竞博APP下载注册:《易经》溯源简述(完整版)(图7)

  据说姬公季的父亲周太王就是因为看到姬昌有出息才没有把王位传给公季上面的两个哥哥。因为周太王早有推翻商朝而一统诸侯的志向,他认为公季的两个哥哥能力有限,便把王位传给了自己的第三个儿子(即文王的父亲)。姬昌在父亲去世后,继承了王位,人们称其为西伯。姬昌继位时已经45岁了,他的博学与阅历使他成为一位成熟而杰出的首领。他严格遵循先祖后稷、四世先公公刘和父亲公季的遗训,切实推行爱护人民、尊敬老者、保护儿童、广招四方贤人的政策。几年工夫,不仅本国人民安居乐业,对西伯候姬昌十分爱戴的周边的诸侯国也纷纷表示愿意归附。

  公元前1064年,商朝天子帝乙去世,帝辛即位。这位帝辛就是声名狼藉的商纣王。当时,西伯姬昌72岁,他在商朝上下已有很高的威望,同九侯、鄂侯并称三公。商纣王身材魁梧,力大无穷,即位后,起初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立志做一个有为的天子。但渐渐的他便被一些大臣们的恭维所麻醉,开始变得骄狂自满、自以为是,并且受淫逸奢侈的生活所诱惑,开始腐败堕落、专横残暴起来。

  纣王听说九侯的女儿长得漂亮,便娶了过来。但是由于这位女子不喜欢他的荒淫,纣王便在盛怒之下将她杀死,还把她的父亲九侯剁成了肉酱。鄂侯知道这件事后,就向纣王提出了尖锐的批评。结果纣王不但不听,还把鄂侯也杀死了,并将鄂侯的肉做成肉脯。

  姬昌听到这些事情后,不由得叹了口气。崇侯虎得知姬昌叹气这件事,便对纣王说,姬昌在国内广施德善,这会儿又流露出不满的情绪,很可能会夺取殷商的天下。于是纣王便把姬昌抓来,囚禁在羑里这座国家监狱中。就这样,纣王削减了朝中三公的势力,以为可以高枕无忧了。可是他残暴的行为,却增加了诸侯对他的憎恨,加速了商朝的灭亡。羑里是中国有文献记载的第一所监狱,位于河南汤阴县羑里城。在这里,他失去了与外界的联系,见不到自己的亲人。据史籍记载,为断绝姬昌与外界的联系,殷纣王不仅在羑里驻有重兵,还在通往羑里的道路上层层设卡。周文王走进监狱大门时已经82岁,被整整关押了七年。

  周文王在监狱里无事可做,便开始研究祖上传下来的八卦。想了解国家大事,便用八卦推算一下。想知道亲人的情况,也用八卦进行推算。在我国的夏、商、周三代,人们是非常相信占卜的。因为奴隶社会的君主们坚信自己是天子,是神的儿子,所以天上的神会教导地上儿子的言行。由于人们都是天子的臣民,所以神也帮助所有的人。而人们要想知道天神的意图,则要通过占卜的方式获得。所以当时全国上下都很相信命运,相信神鬼,相信占卜与巫术。当时朝中专门有主管这种事务的官员,即负责占卜的主管,称为太卜。太卜下面有数十个卜师,进行具体的占卜事项。负责祈祷的主管称为大祝,大祝下有大夫两人执掌其事,“掌六祝之辞,以事鬼神示,祈福年,求永贞,除疠疫”。负责巫术的主管称为司巫,掌群巫之政令。群巫中男巫、女巫均无数,男巫负责逐除疫病,女巫负责以草药熏浴,祛疫防病。自从黄帝以后,社会阶级日益明显,文化传播受限,一般掌握在少数的上层社会群体中。于是占卜与巫术就逐渐开始模式化,其准确度就相对来说就差了些。殷朝的人们更喜欢占卜,几乎什么事情都要占一下,尤其是殷纣王更是无日不卜,无事不占。正因为这样,我们现在才能见到那么多的殷朝甲骨文。

  受当时大气候的影响,周文王也喜欢占卜。在监狱里文王无法得到那么多乌龟壳,所以无法用龟卜方式占卜(即用火在龟壳上灼出裂纹以判断吉凶)。不过在监狱里长着很多蓍草,文王可以用蓍草占卜。《博物志》说:“蓍千岁而三百茎,故知吉凶。”可见用蓍草占卜也是不错的选择。并且文王精通八卦、阴阳、五行、甲子、天文地理及历法知识,他不但可以占卜,还有能力对八卦进行研究。周文王在占卜中发现,按照“先天八卦”的方式及理论进行占卜,准确率不高。其实自从人祖伏羲发明了八卦后,“先天八卦”理论在一代一代的传承中便不断注入新的内容。文王是黄帝的后代,自然文王能够得到八卦的真传。文王的祖先也是极其精通八卦预测的。比如文王的爷爷周太王早就预言过文王会得到一位贤士辅佐而使周朝兴旺,结果文王后来果然在渭水遇到了姜子牙。可见文王这一黄帝的支脉都是懂得八卦预测的。由此可知,周文王改良“先天八卦”,创造“后天八卦”(文王八卦)以及设置六十四卦,实际上是博采众长,汇集大成,天命使然。

  周文王仔细研究祖辈传下来的八卦,感到无论是天象还是地理,以及社会组织形态都跟从前的八卦有些不适应了。天上的日月星辰已经有了新的变化,地理环境也与从前有所不同。更重要的是,人们的思想也与上古时代不一样了,并且人们的生存方式更是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黄帝之前,人们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较低,一般只能顺应天时地利去逃避凶灾。人们过着平等自由的生活,并且以女性作为社会的主体。而黄帝之后,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逐渐提高,人们可以通过对世界的改造而获得吉祥,其主导性越来越强。同时,随着阶级的产生,人们必须遵守一定的社会制度,社会才能安定。于是他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创造一种新的八卦理论以适合当时社会制度的发展。这真是一种伟大的想法,因为文王首次使八卦脱离了圭表的制约。不过在当时来讲,文王受到了现实条件的制约,要想在监狱里建一个圭表或者观象台也是不可能的,殷纣王肯定不会同意。而作为一方诸侯首领的文王手里拿着一些草棍算算八卦,殷纣王还是能够同意的。于是文王便拿着蓍草在狱中推演八卦。

  因为文王精通易理,学识渊博,所以即使不用圭表也能进行八卦研究。他仰观天象,俯察地理,像伏羲当年那样去研究八卦,结果发现伏羲时代人们生存最大的障碍是自然界,所以伏羲八卦主要以天地间阴消阳长的规律来预测吉凶。而现在人们生存最大的障碍却是人,所以文王以人的伦理道德作为八卦的基础理论。这一点从文王的八卦横图中就可以看出。不过文王八卦方位圆图,却是需要耗费一番功夫才能做出来的。这首先需要参考河图与洛书,估计文王应该是熟记河图洛书的,所以他才能参照河图洛书创造“后天八卦”。在当时,河图洛书不是一般人能够得到的,因为收藏有河图洛书的人是不会轻易传与别人的。比如,春秋时期的圣人孔子就没有见过河图洛书,所以尽管他也想更深一步研究八卦,却也只能在《论语·子罕》中发出“凤鸟不至,河不出图,洛不出书,吾已矣夫”的感慨与叹息。

  要想根据河图洛书的理论,排列出包含天干、地支、阴阳、五行及人伦理论,且又不与先天八卦相矛盾的后天八卦方位圆图,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以前文王作为一方诸侯因公务繁忙,是没有时间对八卦作如此深入研究的。总之他成功研究出了后天八卦方位圆图,为易学发展开辟了一个新的天地,成为后世八卦预测的重要依据。

  文王发明了后天八卦方位图后,将其规范化、条理化,演绎排列成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有了卦辞、爻辞,后世称之为《周易》 。它以简单的图像和数字,以阴和阳的对立变化,来阐述纷纭繁复的社会现象,显示成千上万直至无穷的数字及妙理,具有以少示多,以简示繁,变化无穷的特点。再经过后世周公姬旦和圣人孔子等人推论解读,才形成留传至今的《周易》。

竞博APP下载注册:《易经》溯源简述(完整版)(图8)

  战国时,以解释《周易》为宗旨的《易传》成书。《周易》和《易传》并称为《易》,如《庄子》所谓“易以道阴阳”、《荀子》所谓“善为易者不占”之“易”包含了《易传》。

  《易传》为圣人孔子所作,是一部古代哲学伦理著作,是诠释《易经》的经典著作,内容共七个部分,分别《彖》、《象》、《文言》、《系辞》、《说卦》、《序卦》、《杂卦》,其中《彖》、《象》、《系辞》又分上下篇,所以七种共计十篇文章,简称十翼。后世有人认为《易传》本于孔子,具体成于孔子后学之手。其实,无论《易传》是否为孔子亲自所作,其流传与应用都不受任何影响。

竞博APP下载注册:《易经》溯源简述(完整版)(图9)

  景公问政之后,孔子不愿意再在鲁国做官,45岁左右开始研学退闲在家,专心研究整理《诗》、《书》、《礼》、《乐》这些古代典籍,学生们越来越多,有的甚至来自远方,无不虚心向孔子求教。那时候孔子应该还没有开始研学《周易》,所以才有了之后游历诸国的艰辛旅程。孔子在68岁时返回家乡鲁地定居,专心整理六经,完成了被称为六艺的《诗》、《书》、《乐》、《易》、《春秋》的编修,其中的《易》就是《易传》。孔子晚年尤其喜欢钻研《周易》,他详细解释了《彖辞》、《系辞》、《象》、《说卦》、《文言》等。孔子读《周易》刻苦勤奋,以致把编穿书简的牛皮绳子也弄断了多次。他还说:再让我多活几年,这样的话,我对《周易》的文辞和义理就能够充分掌握理解了。孔子在73岁时患病不愈而亡。这些在《春秋》一书中记载得非常清楚。也就是说,孔子在临终前唯有对《周易》的研学念念不忘。

  统一六国之后,秦始皇采取中央集权制,秉持“厚今焚古”的治世观念开展焚书坑儒并发布挟书令。焚书的内容主要为《诗》、《书》等儒家典籍,却并未殃及医学,农牧等技术实用书籍。幸好有人建议李斯,将《周易》列为医术占卜书类而得以流传。

  西汉以降,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制,采纳了董仲舒“独尊儒术”的建议,效仿先秦与汉景帝把道家黄帝与老子的著作称经的做法,也把孔子儒家的著作称为“经”。《周易》和《易传》被称为《易经》,或直接称为《易》。自此以后,《周易》、《易经》、《易》混合使用,有称《周易》,有称《易经》,有称《易》,其实含义一致,均指六十四卦及《易传》,一直沿用至今,仍然没有严格区分。有的学者为了区分《周易》经传之不同,称六十四卦及卦爻辞为《周易古经》,称注释《周易古经》的十篇著作(易传)为《周易大传》。

  《易传》实质上包含了《周易》的全部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很多新的理论与观点,尤其是对易理进行了补充和完善,极大方便了后世对中华古文明的传承弘扬、开发利用。因此,孔子是“经传合一”的开创者,为易学研究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功在当代,利于万世。

  《易经》主要是从“理、气、象、数、占”五个方面,来讲述宇宙天地自然的科学法则,也就是天道的智慧,帮助、引导和教化世人了解世界、认识自我,发掘自身潜能,以实践天道、圆满人生。如果你只是将其认定为某种学说,机械死板地应用它,那么它不仅会让你获得吉祥,也会给你带来凶灾。但如果你能完全贯通并掌握其精髓,那么你会认为学习它是一段神奇的发掘之旅,在享受乐趣的过程中,你会不知不觉形成某种独特的、前所未有的思维模式,逐渐与宇宙天地自然的运行接近、联连、合而为一。古人称其为天人合一。天人合一不仅仅是停留在文字言说、认知与概念上,而是一种真实且艰辛的体验的成果,若想获得它,就必须要靠自己去刻苦努力实践领悟。

  《易经》的思想智慧已经渗透到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它的内容极其丰富,对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无论孔孟之道,老庄学说,还是《孙子兵法》,抑或是《黄帝内经》,《神龙易学》,无不和《易经》有着密切的联系。

  《黄帝内经》是元素论五行文化和阴阳文化结合的典范,解决了大易“医病”的问题。思孟学派的《五行》是德性论五行文化与阴阳文化融汇的渊薮,解决了大易“医人”的问题。一言以蔽之:大易医国、医人、医病。

  《周易》研究被称为“易学”,是一门高深的学问。“三易”在周朝不是随便可以见到的,孔子在得到《周易》之后爱不释手,《汉书·儒林传》记载:“孔子读易,纬编三绝,而为之传。”《易经》代代相传,释家林立,许多学者皓首穷经,考证训诂,留下了三千多部著作,蔚为大观。

  《易经》历经数千年之沧桑,已成为汉族文化之根。易道讲究阴阳互应、刚柔相济,提倡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在五千年文明史上,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久历众劫而不覆,多逢畏难而不倾,独能遇衰而复振,不断地发展壮大,根源一脉传至今,与对易道精神的时代把握息息相关。

  本文所涉主要从网络上收集整理、编撰补充而成,约一万一千言,两易其稿,历时大约半个月左右方成。《易经》历代久远,其溯源相关资料自古都是相互传抄。编写此文主要旨在让更多人了解《易经》的由来、成因及其意义,希望能对于后世深入探究易学、领悟天道智慧有所助益。

  此外,本人自去年十月开始撰写《易传解义》一书,在先哲前人的基础之上,用现代思维和文字对《易经》进行全面系统地解说编撰。目前历经半年多时间,已完成了三十余万字的内容。根据目前的进度,预计全书完成约六十万字,到明年上半年才能结稿,遂一并在此作以交代。

  谷雨期间,仅限于对前期部分文稿进行整理。后天进入立夏时节。俗话说,谷雨落,春将逝,又是一年别春时。

竞博APP下载注册:《易经》溯源简述(完整版)(图10)

  放下三世的缘,化作一粒尘埃,任融于万物之中。这是我的归宿,也是我的幸运。

  人,应该允许这个世界一切的发生,无论是非对错、成败悲喜,都要努力追寻理想,完整地接纳自己。

  于世间所有的生命而言,梦想与生俱来,是一件不可或缺又容易丢失的东西。人生有梦可追,本就是幸运的,即便历尽艰辛。

  当没有任何依赖、完全放开的时候,奇迹就会出现,你将会更清晰地认知自己以及世界的存在,宁静安住,心无畏惧。

  如果你工作不开心,是因为你对待工作的认知错了。只有将工作从生活生存上升到生命体验的层次,才能让你在工作中焕发意想不到的光彩。

  人无完人,竞博APP各有优缺点,我们要学会欣赏别人的优点,包容别人的缺点,从而让自己成为一个让大家都能欣赏和包容的人。

  如果说生活是一地鸡毛,且常常让你狼狈彷徨,那么这是上天在提醒和帮助你,让你学会如何健康成长、让生活时刻生香。

  经受不住打磨,就难以取得成功。当你历经与别人不一样的磨难和逆境,意味着你将能取得与别人不一样的成功与辉煌。

  人生是一场回家之旅,有时犹如舟行于暗夜,无论多么漆黑、寒冷与漫长,只要你的心中有爱,就一定能够认清归途,迎来黎明之光的温暖。